尹强
山东水利技师学院
摘要:学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后,基本上已经成年了,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是非判断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初高中阶段的诸多强制性管理方法已经难以再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管理方式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变化特点做出应有的调整和优化,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发展。本文将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角度出发,分析做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价值认识以及思想观念等都是不同的,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变化,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那么将很难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管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近些年来,一直在探索和调整学生管理方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念的应用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着较大的帮助,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理解认识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1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和价值
1.1以人为本管理的含义
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方面而言,以人为本的管理指的是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生管理阶段,注重人的管理,本着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的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确保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合理化。
1.2以人为本管理的价值
(1)有利于提高管理成效。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将刚柔两项管理进行融合,本质上,以人为本即以围绕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更能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更能提高整体管理水平。(2)能有效提高学生素养。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阶段,选择以人为本的方针进行管理,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到管理中,并且在管理中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提高发现自身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2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视
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阶段,并不是很重视以人为本,更没有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一管理,以至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落实性不强。例如,部分高等院校执行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现状而言,因为重视度不够,导致表面功夫做得好,实际效果不佳,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管理阶段,依然以学校管理的利益角度为出发点,导致以人为本管理落实性不强。
2.2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以人为本管理时,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现阶段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阶段,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主体作用。有关机构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做了相关调查,调查显示,在设计管理制度阶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学校制度的制定,导致学生对制度制定的内容、过程和最终目的认识都不深,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3 以人为本管理环境不佳
现阶段,国内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来支撑它落实,造成以人为本管理效果不明是。例如,现阶段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并没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人以人为本,学生没有及时参与到管理制度的设定,尤其是部分高校在进行管理方面依然自我,导致高等院校的以人为本管理并不科学合理。
3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以人为本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3.1创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阶段,有必要从多方面和途径加强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这便要求在高效管理中将柔性和刚性管理紧密联系,合理处理管和理的关系,将学生作为服务对象,积极探索有利于服务学生的有效途径。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时,教师应当明确“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应当结合自身所教学专业的特色,学生的成长背景、年龄等等深入的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管理才称得上是以人为本,然后才能对相关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否则一切都将会成为空谈,那么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作用与价值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在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教师也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学会循序渐进,因为在短时间内要想让教师摒弃传统的管理观念,完全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自身的管理工作中显然并非易事,所以说,教师要实事求是的开展相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
3.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师生之间的感情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老师的领导方法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想要将高职院校的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应创新“主体管理”方式,在对待学生时,学校和管理者应进行全面引导,让高职院校学生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学生进入到高校之后,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不再是像初高中阶段一般,校园生活模式就是宿舍/家、食堂、教师,这种三点一线的模式,学生对于学习和自我生活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如果教师还是应用传统的专制性管理模式,那么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反而还会使得学生产生反感之情。当然,在学生管理工作实施期间,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时,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应当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不同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生活背景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认识以及价值观念等等存在有巨大的差异,教师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还应当与学生深入的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以人为本”理念的优势作用,使得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3.3打造以人为本管理的环境
高等职业院校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工作,侧重于激励、引导、沟通和服务,尤其是将服务作为以人为本的重点。以人为本是一项创新型举措,需要学校同步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尤其是将过去的“行政化”管理体系变革,将公正、公开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原则。在管理阶段,积极培养学生公正理念,大力倡导学生管理工作公平性和无私性,将学校管理的“功利性”降低。打造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还需要学生参与管理变革,进行创新座谈及征求各方面建议,加强和学生的互动,更多地接纳学生的建议,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营造积极向上、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校更加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高等职业院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比如说,在学生进入到大三,开展实习活动时,学校不能一刀切的要求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或者是为学生安排实习单位,而是可以先在每个班级里选取若干名学生代表,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实习需要,面对实习产生的种种困惑,在对学生实习需要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实习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合适的实习平台,以保证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
总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优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使得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更好的就业发展,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刘凯.职业院校差异化教学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2):34-37+42.
[2]胡泽民,农红密.基于“校企人才共育”的学生成长过程质量循环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06):189-192.
[3]王寅谊.以学生为中心不代表由学生决定——基于高校学生评教的广义和狭义理解[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06):30-3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