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之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5期   作者:王宾
[导读] 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意识
        王宾
        苏州市吴江区莘塔中学  江苏苏州  215213
        摘要: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生身体和心理发育趋于成熟,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有利。本文分析了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存在问题;养成策略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利于学生身高及身体素质的提高。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础。进行体育锻炼是保持学生身心健康的一种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种措施将体育锻炼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中,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命的组成部分。
一、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发现只有很少数的初中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大部分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还不稳定,校内外体育锻炼的状态具有较大的反差,他们在放假期间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有些学生在放假期间甚至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还有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受周围人的影响或学校的要求,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存在断断续续的现象。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在校园内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足一小时,存在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的现象。近些年来全民健身宣传力度较大,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采取真正的行动,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与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脑力而轻体力”观念有较大的关系。许多学校至今仍存在轻体育的思想,经常不自觉地将文化学习放在首位。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人们思想方式的一种转变,体育氛围是人们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一种助力。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群众体育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大部分人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学校体育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而校园安全也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锻炼养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些学校害怕出现学生伤害事故,在体育教学中尽可能地避免让学生使用一些危险的器械甚至将一些危险的体育项目取消。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类体育项目,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担是目前许多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很难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由于学生较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的体育学习,很难保证体育教学的效果。而家长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不重视,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学生将时间放在学习上而不是体育锻炼上。
二、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策略
1、政策引导加强体育教育工作监督与管理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加大体育宣传大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体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健全体育工作评价标准,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制度的监督和管理。推进校园体育设施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引导学生树立运动健身的信念
        运动健身信息是养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中学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树立运动健身的信息,将促进学生积极运动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真正动起来,接受体育磨炼的同时感受运动的快乐。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关键是关注学生的真正需求,与成人不同,学生体育锻炼是为了健美、速度等方面的需求而不是保持体型或强健体魄。

因此中学体育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满足学生需要的体育设施,让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自由选择项目和运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而教师在教学时也要转变观念,成为学生积极运动的引导者和激励者。体育教师要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利用自己去影响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3、加大宣传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
        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营造体育锻炼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将体育锻炼当作日常行为并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通过校园宣传普及健身运动,通过校园文化宣传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校园内形成运动健身、健康第一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参与体育运动成为校园生活的风尚。充分利用体育资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校外资源种类丰富多样,学校在充分利用好校外体育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积极参与到社会体育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发挥体育特长、展现体育风采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社团活动,通过多种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锻炼兴。加大体育文化宣传,营造体育锻炼氛围,为学生介绍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内容,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
4、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体育锻炼兴趣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前提,要想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不能靠说教和强制。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进行专项训练,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提高,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中学生虽然生理和心理比小学生成熟,但是仍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些体育游戏或竞赛形式的体育活动,利用女生爱美的特点,给学生举办小型的比赛活动,如健美操比赛、舞蹈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以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为桥梁,组织学生观赏体育比赛,利用比赛让学生熟悉体育知识,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律性,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养成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中学体育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外,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树立体育锻炼信念。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利用开放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如在对学生进行篮球投篮的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理想目标,取消和放宽体育教学的限制,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结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设施和服务,以满足学生差异化的体育需求。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郭欣,王慧,吴献忠.北京市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3):120-122.
[2] 旭.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及评价指标分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74-76.?
[3]周文源,国伟,赵龙飞.基于回归体育精神视域的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和锻炼行为现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7):91-92,94.
[4]赵生龙.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及培养途径 ——以民勤县中学生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3):116,118.
[5] 李润.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5):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