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认同·归属 ——传统节日教育引发新市民幼儿对第二家乡归属感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5期   作者:张佳寅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人口离乡背井来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工作与生活
        张佳寅
        江苏省常熟市王庄幼儿园   江苏省 常熟市  21555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人口离乡背井来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工作与生活,直至2013年,“家庭化迁移成为人口流动迁移的主体模式”。我们把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一起流动进入城市或者城市孩子流入到其他城市的3至6周岁幼儿称之为“新市民幼儿”。在3~6岁儿童教育中,社会性的情感归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如何让新市民幼儿在第二家乡产生情感归属感(包括地域归属、群体归属、观念归属),这是我们当下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华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承载着丰厚的优秀内涵,蕴藏着宝贵的教育资源。本文把传统节日教育引入幼儿园课程并整合,以课程游戏化理念为指导,建构一套具有本园特色的传统节日课程体系,通过节日的环境渲染、课程引领和社会支持,开展一系列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帮助新市民幼儿在心理、社会和文化上对第二故乡逐步适应,产生认同感并萌发归属情感。
        一、节日渲染,在环境互动中形成社会适应
        《纲要》指出:“儿童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显然,环境作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其蕴含的隐性教育价值不容小觑。通过传统节日文化的环境氛围营造,使每一位新市民幼儿进入幼儿园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大集体的一份子,借节日文化帮助其适应在第二家乡的生活。
        农历春节,应该是最热闹、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传统节日了。走进校门,迎面扑来的就是火红的中国年味。大厅一角,红红火火的新年元素印入眼帘,这是孩子们和老师亲手布置的,是对新年到来的美好祈盼。有孩子们在大树上高高挂起的甜蜜福袋和红灯笼,有大厅门口张贴的对联和福字、孩子们亲手剪贴的窗花,更有席地摆放的自制红炮仗、五谷丰登。教室内,门上贴着家长书写的春联、梁上悬挂着孩子做的红灯笼……入园时间到,孩子们穿着红衣服、红鞋子,戴着红帽子、红围巾,踩着欢快的步伐走进幼儿园,这时候,都陶醉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感受着节日文化的璀璨夺目,也是在这节日氛围中将大家的心牢牢牵在一起,让孩子们都能主动融入并渐渐适应,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二、课程引领,在求同存异中促进情感认同
        根据调查,我园将近有45%是新市民幼儿,由于受地域文化、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本地幼儿和新市民幼儿、新市民幼儿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幼儿园首先考虑的就是满足不同地域幼儿在心理和文化上的需求,构建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内容,尽可能地将本地和新市民幼儿的需求统一起来,实现他们的互动、交往,求同存异,相互适应,逐步融合,最终实现情感认同。
        (一)园本化主题满足发展需求
        我园根据《纲要》、《指南》精神,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将传统节日进行筛选,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当地节日传统文化,设计成一个个内容包括五大领域的主题教育活动。这样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让各地域的幼儿了解同一个节日在自己的家乡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但也正是主题活动的开展,促使新市民幼儿能在心理和文化上完全融入当地,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等全方面的发展需要。
       
        
        

        
        (二)游戏化活动促进互动交往
        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是幼儿乐于去做的活动,同时也是幼儿接受学习的有效手段,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将游戏活动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中,为各地域幼儿提供一个新的社会交往空间,支持其在游戏活动中的交往互动以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在节日氛围中增进家乡情感体验。
端午节——“家乡民间游戏体验馆”游戏场景:
        焕焕看见箱子里“舞龙”的游戏材料,招呼着同伴说: “我们一起来玩“舞龙”吧。”他们一个个拿着舞龙道具排好队准备起来。音乐响起,“咚咚锵,咚咚锵,焕焕这个‘龙头’带领着大家玩起来了,双手忽高忽低表演着,后面的也跟着她忽高忽低跑动起来。”随后,妮妮又拿到一个龙头,问我:“这个龙头怎么不一样的?”“那是因为这是龙舟的龙头啊。”我说道。“哦,端午节要玩划龙舟,我去尚湖看过节目。”她继续说道。接着,她也招呼起小伙伴和她玩起了旱龙舟。
        学习与发展:孩子们对“端午节”节日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主动积极地玩“舞龙”“划龙舟”游戏活动。游戏中他们认真、专注,能依据生活经验模仿“舞龙”“划龙舟”动作,也在相互合作中提高游戏交往能力。整个游戏大家心情愉悦,能相互分享玩具材料,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当然,除了我园特色社会游戏“赶大集”自主游戏外,区域中也会开展相关的学习性游戏,例如元宵节小班生活区搓圆子、中班美工区轻黏土添画“一碗元宵”;春节大班美工区剪纸“窗花”、做拉花;音乐区的新年表演等等。游戏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共同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在游戏中大家积极互动,相互学习,展现自我,对家乡文化得到进一步认同。
        (三)多样化途径实现情感认同
        幼儿园的课程实施途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除主要的教育教活动和游戏活动外,生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都包括在内。那如何将传统节日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呢?例如我园有“每周一童谣、一诗词、一故事”活动,利用餐前准备和午后散步时间播放相关的节日歌曲或诗词欣赏,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节日文化的语言氛围;再有,每两年我园都会举办“尚美·乐真”文化艺术节活动,组织幼儿参加关于传统节日的戏曲表演(如锡剧新唱《五月五,过端午》;用相关的节日七言律诗改编的黄梅戏新唱);另外,在冬至节组织师幼参加“饺子宴”节日生活体验活动,在中秋节开展全园汉服秀活动,体验传统的过节方式……
冬至节——节日生活体验活动:
马上就是冬至节,恰巧班级的菜地里萝卜也成熟了。经商议,今天准备去小菜园拔萝卜然后做萝卜肉馅饺子过节日。经过大家的努力,大家收获了很多萝卜,又在食堂和保育老师的帮助下,萝卜肉馅、饺子皮和模具准备好。那怎么制作呢?经过前期全班用橡皮泥模拟制作后,大家都十分有自信。但是毕竟橡皮泥和饺子皮是不一样的,有几位孩子一开始按压发现根本没法将皮压实,馅还是会出来。后来还是在老师的建议下大家用起了饺子模具。通过观看视频,大家小心翼翼的用起了模具,小睿还不忘提醒旁边的同伴:“我刚才试过了,要压得用力一点,不然馅会漏出来的。”大概过来半个小时,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饺子很快包好,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上热腾腾的饺子,还喜滋滋地聊着有趣的话题,非常开心。
学习与发展:将节日习俗和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体验活动,既贴合幼儿的生活,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中获取新经验的需要。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知道了冬至的来历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更真切感受到自给自足劳动的欢悦,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下一代不断传承。
        
        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课程的实施,促使幼儿能相互尊重,共同成长,也帮助新市民孩子在思想和观念上对第二家乡接受并促进情感认同。
        
       
        
        
        

        三、社会支持,在互助共融中激发归属情感
        自古以来,教育从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在单一的个体中进行的,而是需要增强、沟通和协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增强其对社会的作用。幼儿园要充分挖掘家庭和社区资源,全力发挥三者的互助共融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教育体系,在尊重各自差异、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吸收、互助共融,共同成长,和谐发展,不断激发和加强对家乡的归属情感。
        (一)家庭合作,在参与互助中形成情感归属
        《指南》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例如“端午节”各地普遍有吃粽子的习惯,幼儿园就邀请不同地域的幼儿家长来园开展亲子包粽子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到原来不同地域包出的粽子形状是不同的,有长粽、南方四角粽、三角粽、藕节粽等,甚至粽子的口味也是五花八门。大家围聚在一起既能相互展示自己家乡的节日文化,又能相互学习,接纳彼此的文化内涵,和谐共生,其乐融融。再如年逢中秋,家家户户依照家乡民俗赏月、祭月、观潮、饮桂花酒、吃月饼等,并将这温馨的画面用照片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和同伴一起分享节日体验,大家各自交流自己家乡的过节方式,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共享幸福,萌发初步的情感归属。
        (二)社区支持,在合作共融中增强归属情感
        尊老爱幼是我国良好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幼儿园除开展“重阳节”教育活动外,还借助社区便利,与当地敬老院联系,在“重阳节”当天组织幼儿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上节日的祝福,孩子们情感真挚的话语、充满童趣的表演,洋溢着对老人的温暖情感。再有,每到春节、元宵节等重大传统节日,社区都会组织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包括当地超市举行包粽子比赛、百姓大舞台“送戏下乡”活动、公园元宵猜灯谜、春节写春联送“福”字活动等,学校发挥宣传、引领作用,倡议家长带孩子参加活动,体验不同的节日生活。这样的传统节日过得既丰富又有意义,激发幼儿热爱生活,学习关爱他人,也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被爱所包容,增强对第二家乡的归属情感。
        适应,认同,归属,这如同一首悠扬婉转、娓娓动听的三部曲,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互助合力,引领新市民幼儿走进第二家乡,满足他们的归属需求,多途径开展课程活动,在逐步得到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培养了他们对第二家乡的归属情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