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明佩
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中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找准突破口,让学生乐于接受,善于吸纳,自觉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完善自我。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传承儒家文化,引导学生追寻理想人格、写就诗意人生。
关键词:儒学传承 语文教学 课例研究
儒学经岁月积淀,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承儒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大课题。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儒学思想,引导学生追寻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一、研读细渗透,追寻古圣先贤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润泽后世,其优秀的思想是化人之本。中学语文教材选材精心,通过儒家思想浸润下的历史人物的群体垂范,实现对学生的精神浸润;通过对这些经典篇目的研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其中最应该渗透的就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修身立德和立志好学等积极精神。
(一)单篇教学渗透
【理论思考】孔子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就是一个立志好学之人。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还自信的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正是这种好学不辍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代伟人。孔子对好学的推崇,对古往今来的学子影响深远,语文教师应该以之激发学生的立志好学之心。
【课例实操】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让学生谈谈最喜欢哪个人的志向?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孔子弟子的志向体现的儒家思想。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之志均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冉有、公西华、曾皙之志均体现了礼乐治国的思想。进而研读曾皙之志,思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暗含了怎样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明确:描绘了富有诗意、逍遥自在、和谐宁静的画面,含蓄表达了太平盛世的政治理想;曾点的描述中,既有天人融合,也有人人和睦,还有身心的平和,因此引起乱世中孔子强烈的心理共鸣。引导学生感受孔子门生的积极进取,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精髓。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谈谈将来的志向。
【反思感悟】在层层铺垫之下,学生能深入理解儒家的仁政、礼教思想,又能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群文教学拓展
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又设置《儒家的家国情怀》《儒家的理想人格》等群文阅读课。
【基本思路】简介相关的儒学思想,选取相关的群文阅读资料,任务群设置为探究儒家思想对后世诗文中影响,进而思考这一思想的现代意义。旨在通过群文阅读更全面、更深入理解儒家相关思想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升华。
【课例实操】群文阅读课《儒家的家国情怀》
步骤1.为学生展示儒家经典作品中有关家国情怀的语句,例如《论语》“丘也闻有过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人恒有言,皆曰天下国家”,《大学》“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引导学生把握儒家的家国情怀在于积极修身、积极入世、兼济天下。
2.学生阅读一组群文阅读材料: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陆游《示儿》、《书愤》,范仲淹《岳阳楼记》,班固《霍去病》。让学生找出上述诗文体现的家国情怀,比较其异同。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于敏的纪录片,并谈谈家国情怀的现代意义,引导学生明确: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源自于无数仁人志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进而鼓励学生树立民族复兴的远大抱负,积极投身伟大复兴的光荣事业。
二、写作促思考,写就人生诗意
儒家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母体,中华民族也正是在儒家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不断进步的。然而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写作就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因此,我们还可以进行读写结合,通过写作更深入思考儒家思想内涵,进行儒家优秀文化的传承。
(一)读写结合,活用教材
【课例实操】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感知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作品中体现的儒家理想人格,布置作文练习:要求以《论语》中的一段话为话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任选所学的一位或几位文人墨客,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学生对于这个话题有思考有想法,又有很多素材积累作为支撑,写出不少佳作:
试举范文为例:
诗意人生之傲骨-----李白
你曾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你愁不得志,不能为国效力,但我知道,那万人向往的宫廷中虽有贵妃碾墨,力士脱靴。但那污浊的官场终究不是你的去路。访遍青山绿水且歌且行才是你最终的选择!拂袖而去的潇洒,拒绝同流合污的毅然,成就了你李白刚直不阿的风骨!
“五马花,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壶清酒,流芳溢香,传递着你那才情万世的芬芳,以及你那刚直不阿的清香。
【反思感悟】学生运用课本资源,对孔子所说的人生境界进行了诗意注解: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不会被困顿的生活所剥夺,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次写作活动,不仅诗化了人格,传承了儒学思想,还提高了学生诗意地运用课本资源的写作能力。
(二)对比思考,多元解读
【课例实操】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中写道“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学完这一课后,我让学生以“出世与入世”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选择。学生对于这个话题有思考有想法,写出不少佳作。
试举范文为例:
心胸豁达,积极乐观,坚守“出”“入”自然。能入世才能出世,反过来也一样。以出世之心立身,以入世之心做事。出入自然,自得其乐。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淡然放弃地位、金钱,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坚守出世精神;毅然回国,为祖国的事业奉献一生,又是积极入世的楷模。李白心怀报国之志,也能在洒脱中超脱世俗。出世与入世并不矛盾,入世时施展报复,心胸豁达,出世时积极乐观,无需哀叹。怀入世之志,持出世之心,才能使人生出入自然。(高二8班,张雅新)
【反思感悟】学生对出世与入世进行了理性的辩证思考:既要以儒家的入世理想作为追求目标,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又要用道家的出世思想调节心态,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这样的儒家思想就不再是冷冰的枯燥的,而是学生能够有个性理解、经过思想升华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