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腾银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高校学生形成健全的思想观念,在隐性教育视角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隐性教育是想向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关键词:隐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在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应积极开展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
目前,我国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1.1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仍以显性教育为主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普遍采用教师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导,仍以显性教育为主。树立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新时期的教育事业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灌输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但在传统显性教育模式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不高,学生不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是普遍现象[1]。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想要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不能仅靠显性教育方法,还要创新隐性教育视角下的培养模式。
1.2教育者构成单一,还未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但在我国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主要起到教育作用的是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教育者构成单一,难以保证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效果。并且对于辅导员复杂的日常工作范围,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精力有限。高校思政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时,缺乏结合自身进行实践,造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难以融入到生活中去。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者构成单一,尚未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要重视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建设更加全面性的教育团队。
2、隐性教育视角下对加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
隐性教育是现代课程结构的基础类型之一,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影响,从而达到教育效果。隐性教育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等方式,让学生产生一种自发的学习能力,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这种方式对于树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积极作用。与传统的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对于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方面更具优势。
2.1隐性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相比于传统的硬式教育学模式,教师通过单一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进行教育工作。
隐性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通过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暗示、激发、引导等方式的教学,让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思维的能力[2]。隐性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师潜移默化地进行影响,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让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实现教育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2隐性教育更具渗透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在更为复杂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特点,结合隐性教育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感。隐性教育通过对高校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渗透,教师通过环境进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成长为更加适应社会的,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3、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培育路径
3.1发挥高校全体教职工作用,实现全员育人
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发挥全校教职工的带动作用,不再单一的依靠思政教育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而是全体教职员工以身作则,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工作[3]。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其他教职员工通过自身工作作风和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积极传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出示范作用。
3.2加强环境性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实现环境育人
环境因素在高校学生成长阶段产生重要影响,加强环境性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实现环境育人,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受到周围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的感染和熏陶,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校风和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4]。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优秀的教学品格,良好的生活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
3.3完善隐性教育资源建设制度,实现制度育人
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隐性教育资源制度,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完善的制度可以约束人的行为[5]。各大院校通过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奖学金评定制度等,使优秀的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品格,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高校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内容融入教育管理制度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完善制度性隐性教育资源建设,实现制度育人。
4、结束语
高校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从隐性视角下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职工作者通过改变传统说教化的教育方式,运用隐性教育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受到环境熏陶,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发展,提高师生教育工作的质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董晓东.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 2) : 137 - 139.
[2]刘英杰,张艳波.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 7) : 131 - 134.
[3]孙杰,常静.高校加强 “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 [J].中国高等教育,2018 (23).
[4]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 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 教育研究,2000(8):1-4.
[5]李国辉.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论析[D]. 长春: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