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易文言文教读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5期   作者:邢俊涛
[导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事记人类文言文两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写事明理(寓言)类文言文三篇
        邢俊涛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黄河学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事记人类文言文两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写事明理(寓言)类文言文三篇:《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这五篇浅易文言文,适合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有益的探究。
        一、借助注释,归类整理字词。
        (一)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使用。
        1、由今推古。一些较为常用的文言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语义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不大。成语“暴风骤雨”中的“骤”保留了《咏雪》中“俄而雪骤”中的“骤”,“急”的意思。
        2、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中“儿女”古代指同宗的子侄辈,今义专指自己的孩子。
        3、词类活用。“一狼洞其中”的“洞”是“挖洞”的意思,名词用作动词。
        4、通假字。“尊君在不?”中“不”是一个通假字,通“否”。
        5、一词多义。“入门不顾”中“顾”是“回头看”,“顾野有麦场”中“顾”是“看”,没有强调回头。
        6、观察字形,推知语义。“元方入门不顾”中的“顾”,是形声字,从“页”。“页”子旁的字大多与头有关。元方“入门”背对友人而去,“顾”解释为“回头看”。
        7、借助语境,合理推断。“屠自后断其股”的“股”,学生容易把它译成“屁股”。成语“头悬梁锥刺股”“股”是大腿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断其股”应该翻译成“砍断了它的大腿”。
        (二)归类整理虚词,把握其含义及用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出现的常用虚词,如“之”“其”“而”“以”“于”“乃”等。  
        “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下车引之”中“之”作代词,指元方;“宋之丁氏”中“之”作结构助词“的”;“两狼之并驱如故”中“之”做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作动词,“去、往、到”的意思;“久之”中“之”作助词,起到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这样对“之”以及其他文言虚词进行系统归类,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灵活运用。
        (三)梳理文言句式,牢记固定用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主要涉及了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文言句式。
        如“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谁”去后,“谁”乃至,这是省略句,省略了两个主语,“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再如“求闻之若此”“若此”像这样的,做状语,在这里是一个表限制性的成分,限制动词“求闻”,应该放在动词前,但在文中放在动词之后,属于状语后置,这是倒装句,翻译时就要把语序倒过来,“若此求闻之”。


        判断句式一般有明显的标志,“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加强判断语气。
        掌握了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规律,翻译句子时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体会语感,准确翻译。
二、立足语义理解,把握基本内容。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中第一句告诉我们故事的基本要素。时间:“寒雪日”。地点:“内”。人物:“谢太傅、儿女”。事件:“讲论文义”。“寒雪日内集”“欣然曰”“大笑乐”这些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氛围,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情趣。文章结尾,谢太傅对两个晚辈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耐人寻味。在文章最后,作者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引起读者的注意,体现出作者欣赏并赞美谢道韫的才气的用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一个与约定、诚信有关的故事,在文章层面我们还应该重点探究两个问题:
        一是元方的方正。元方和友人第一次对话,友人失约晚至,元方依然以礼相待;第二次对话,友人无礼骂父,元方据理抗辩,依然保持礼节,这是从“语言”上表现出他的方正。友人自知理亏,元方入门不顾,这是元方从“行动”上彰显方正,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由此,我们通过分析描写元方“言”“行”的句子,把握元方这个人物方正的特点。
        二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我们可以认为元方失礼,因为友人已经认错,既是父亲的朋友,又是自己的长辈,作为晚辈应该以礼相待。我们也可以认为元方没有失礼,友人失信、失礼,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做法,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由此可见,这种开放性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我们调动生活的积累进行多角度思考。
        三、积累课内文言知识,联想迁移课外解题。
        以《魏文侯与虞人期猎》为例,用课内掌握的方法和知识,运用联想迁移,解决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问题。
        原文: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选自《魏文侯书?资治通鉴》)(注解:①魏文侯(?―前396年),名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③岂:难道。④一:当初。⑤会:约定。)
        “期”是“约定”的意思。“是日”,前面有约定,推测出是(到了约定的)“这一天”的意思,“是”在这里翻译为“这”。“天雨”中的“天”是名词,做主语,“雨”也是名词,怎么翻译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活用为动词“挖洞”,结合语境可以推测出“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下雨”。“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由今推古,“虽”,现在常用“虽然”,在这里可以用“虽然”来替换“虽”。“可”用“可以”来替换。“哉”语气助词“吗”,再结合文中注释,这个句子翻译为“虽然现在(在一起喝酒)很高兴,难道我可以不遵守当初的约定吗?”。“乃往,身自罢之。”“乃”,文言虚词,在多个义项中有“介词,于是”的用法,结合上文语境,翻译为“于是”。“身”有“本人”之意,与“自”连用,理解为同义复用,“亲自”的意思。“罢”,根据现在常用的“罢免、罢了”的意思,在这里翻译为“取消”更合适。“之”是代词,代“期猎”这件事。这个句子翻译为“魏文侯于是前往虞人那里,亲自取消了这次打猎的活动。”
        浅易类文言文的教读,从字词积累入手,以文义把握破题,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逐步为更深层次的文言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善用联想迁移,学会以“内”养“外”,解读课外文言文,进一步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