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而教——从小学生心理健康角度谈教育现代化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5期   作者:李燕
[导读] 青少年的几起案例引发思索,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持续关注,实现教育现代化
        李燕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柘里渡小学 湖南省 衡阳市421001
        摘要:青少年的几起案例引发思索,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持续关注,实现教育现代化,需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小学阶段,要立足当下,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做好资料信息收集;要面向未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从以德为先和全面发展、面向人人和终身学习、因材施教和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和共建共享等方面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现代化;心理现状;德育与课程设置;普及性与靶向性;小初无缝衔接;三位一体

        近几年来,关于中学生乃至小学生的极端案例触目惊心,有中学生服药自杀、跳楼、弑亲;在高校中,患抑郁症的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这些现象,不禁让人思索: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该怎么办?这些案例,触目惊心,无不折射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现代化教育首先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笔者尝试从小学生心理健康角度谈谈自己对教育现代化的一点看法。
1.立足当下,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目前的小学生都是21世纪出生的00后、10后,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首先,他们和其他年代出生的人一样,有着儿童发展的共性,如自身的认知结构尚未完善,辨别、应对问题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不足,存在青春叛逆期等,同时因为时代特点,他们又有着自己独有的个性。
1.1自媒体泛滥,手机、电脑的普及,让小学生拥有的信息量空前,但是他们的甄别能力和自制力缺乏。
        信息技术时代,手机、电脑在每个家庭普及,学生能通过网络接触到海量信息,但是小学生由于自身心智的发展,并不能对所有信息进行选择鉴别,因此,有蓝鲸游戏在全球泛滥,有因游戏猝死或因游戏弑亲的事件发生。
1.2独生子女和二胎开放政策的衔接,许多人缺乏自我心理调适,心理安全感降低。
        以前的独生子女,集全家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家庭里俨然小皇帝、小公主。这几年,适逢国家从开放双独到全面开放二胎,许多“一胎”的孩子也经历了心理的波动,很多孩子不能适应从独生子女到有弟弟妹妹的身份角色,心理安全感受到挑战,才会有诸如“坚决反对父母生二胎”这样的心理,甚至出现了自杀、虐待弟妹等极端现象。
1.3当代婚姻家庭家庭不稳固的现象比较普遍,破碎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突出
        统计发现,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离异家庭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由此早就一大批破碎家庭子女,和正常家庭孩子相比,他们往往存在有失落感、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
1.4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家庭成员对孩子成长的过多关注引发心理问题
        当代社会,基本上是四个老人加一对父母集体关注一个或两个孩子,所有人的心思都是不能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课外培训班、辅导班的崛起与红火,学习与特长两不误的家长心态,导致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可以说,00后是幸福的一代,但从另一个层面说,家庭对于“教育孩子”问题的自以为是和过于关注,又让他们成为了压力最大的一代。
2.面向未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2.1注重以德为先与全面发展,学校德育工作与课程设置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2.1.1学校德育与心育相结合,从心出发,立德树人。
        学校德育工作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如何将这些社会化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完全的人格,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去引导。孩子不爱自己的母亲能爱国吗?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难有集体主义意识。所以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要提升德育效率,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按照德育对象的心理规律实施教育,对于心理有偏差的学生,还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指导。根据心理学原理,要使接受对象对某项道德认知愿意接受、领会得更好、印象更深刻,也要“动之以情”在先,“晓之以理”灾后,才会更有效。没有感动,就不会有感触,就不会有感悟,道德认知就不会在德育对象身上实现内化。现实中,不少家长、教师对子女(学生)的“反复叮嘱”、“谆谆教诲”失去效力、甚至起了反作用,大多是因为没有按照心理规律行事。
2.1.2开设心理健康课堂,注重师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小学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堂的情况比较少,很多学校的心理课都是品德课里面的附属,小学专业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少,基本上是品德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师,心理问题儿童的疏导则多是班主任和德育管理人员的职责。鉴于这种现状,小学有必要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由校内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担任授课教师。同时,注重用其他课堂对专业课堂进行补充,比如开设心理健康主题的朝会、班会,举行心理健康实践活动。
        为确保心理健康课堂的开展,学校要注重师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可以由学校邀请心理咨询专业从教人员对校内全体教师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对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培训,让小学教师这个群体能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培养其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通过这类培训,扫除一部分“师源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次注重对已获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含班主任)的专业技能培训,让所有需要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能在专业上获得提升。同时,还要注重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的小学教师的职业规划和持续培训。
2.2注重面向人人与因材施教,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靶向性相结合。
        教育要面向人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面向所有学生,提高整体的心理素养,通过课内外各种课程和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同时,要兼顾整体健康设计与个体心理辅导,对于心理问题学生和疑似心理问题学生需要建立个人档案,给予更多的帮助。
        学校在开展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课堂的同时,要对学校离异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情况儿童进行排查摸底,对有学习障碍和交际障碍的学生进行建档跟踪,安排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n的持续辅导。通过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所有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靶向性的帮助减少和消除心理问题儿童的存在,在必要的时候,需要联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转介。
2.3注重终身学习与知行合一,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中学的无缝衔接。
        教育具有连贯性,岳晓东博士也提到心理辅导具有发展性和阶段性原则。学生从儿童想青少年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心理都会发生改变。小学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改变有连贯性,而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两个不同时期,因此,在小学五六年级,教师要逐渐训练学生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使小学生能够顺利地在各方面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学生对初中的不适应体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接触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同学,心理上出现排斥现象;二是对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初中学习科目增多,课程量加大,许多学生对这种“量变”难以接受,甚至出现厌学心理;三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不适应,有的学生可能在小学成绩优异,但是在初中由于不适应思维方式的转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引发学生的自我怀疑,自信心下降。针对这些情况,学校有必要在六年级开设小初衔接课,邀请初中老师开展毕业座谈等形式,使学生在小学到初中的转变过程感到不突兀。
        一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毕业时,学校应将其心理健康档案一并移交到初中,或者提前跟初中学校联系,介绍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小学阶段的心理教育过程延续到中学,由中学的心理健康教师继续关注这些学生,直到心理问题改善或得到解决。
2.4注重融合发展与共建共享,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和家庭,家庭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为了发挥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学下为主体、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共同体,共同关注学生、共同作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形式,请有关专家到校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和培训,这些做法,既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化,更进一步体现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此外,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中不同 的年龄特点,适时调整,营造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学校可以依托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培训和亲子教育活动。
        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学校应联合该学生家庭成员,共同实施关爱和帮助,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来自于家庭的,校方要设立心理热线,主动介入,必要时候可以联合社区和居民委员会,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在小学阶段形成的意志品质和个性特征,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和个性特征的良好形成,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徐长春,翟书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5):20-23.
[2]李东芳.浅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50.
[3]王娜,东波.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3):79-81.
[4]齐占东.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文集(十二)[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2.
[5]王湘丽.香港岳晓东博士谈心理辅导[J].现代特殊教育,1997(04):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