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住了,别“吃”---浅谈如何正确应对科学实验中的“吃”现象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5期   作者:刘燕
[导读] 很多科学实验中经常出现学生“吃”实验材料的现象
        刘燕
        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  
        摘要:很多科学实验中经常出现学生“吃”实验材料的现象,特别是涉及食物类的实验,正确应对这类“吃”现象,不但可以让学生自觉忍住不吃,还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吃   实验   自制力   兴趣  
        有一次上三年级的《植物新生命的开始》这一课,学生带了各种种子到课堂上进行观察比较,不料发现一位学生一边嘴里嚼着东西一边积极举手要回答问题,于是我故意先让他站起来回答,还笑着表扬了他的精彩答语,然后严肃得叫他吐出嘴里的口香糖,不料他说:“老师,我不是在嚼口香糖,我在吃种子。”我问:“什么种子?”答:花生种子,随后他伸出舌头让我看,满舌头的花生沫,我继续问:“生的还是熟的?”答:生的。我再问:“味道怎样?”答:不好吃。“那你怎么还吃,还在课上吃,何况卫不卫生都不知道呢。”他一脸无辜得看着我说:“老师,我只是想尝一下生的花生种子的味道嘛。”此刻我想到虽然科学课不建议品尝实验用的食物,但是这样的举动也许是一种科学精神吧。接着又有小朋友举报说某某某也在吃种子,一打听才知道凡是让他们带的红豆,绿豆,黄豆,花生,瓜子等都有人偷偷在吃,无奈,只好占用课堂时间进行批评教育。
    最近上六年级的科学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谁知六年级的学生也出现这样的现象,作为科学老师,真得忍不住想说:“忍住了,别偷吃!”我也曾听其他老师说过学生做实验除了偷吃普通食物外,甚至连高锰酸钾一类的化学药品都会试着去尝,于是针对这类的“吃“现象,我思考着,该怎么让学生忍住,自觉不犯“偷吃”的错误呢?
   翻阅各年级的科学书,涉及到实验所带材料有食物的实验就有20几个,这意味着实验过程中出现“吃”现象的概率是很大的。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如果孩子偷吃的不仅仅只是不卫生的食物,而是高锰酸钾一类的化学药品,出了安全事故,这时候我们再对“吃”现象引起重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从平时自身的教学出发,以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基点,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吃”现象的发生,还能提高实验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  延迟满足——棉花糖实验带给我们的启示
棉花糖实验是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是利用“延迟满足”研究关于小时候的意志力和长大后的自制力及成功与否的关系。从棉花糖实验联系到科学实验中的“吃”现象,虽然我们所谓的课堂“吃”并没有像棉花糖实验当中控制得那么严谨,但是确实有类似的效应所在。科学老师在实验前可以试着给学生一个“延迟满足”的信号,特别是针对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比如在教学《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这节课,很多次听课我都发现很多学生还没等课上完或还没做完实验就已经开始拆开包装袋开吃了,这不但转移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而且实验效率都会因为吃而受到影响,所以这时候可以考虑借用棉花糖实验当中的“延迟满足”,比如我们在实验前可以先让每一位学生交上他们所带来的其中一种食品,先暂时贴上标签寄存在老师那里,然后和学生约定好,只要实验认真,课的最后可以拿回从老师这里寄存的食品,并允许他们利用课堂最后3分钟吃一包奖励的食品,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为之动趣。

可能有些老师会认为课堂上或者学校里让学生吃食物是不好的,但是我想针对一些专门研究食物的科学课,在学生经历对食物的研究之后再给他们时间品尝或许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感受,因为这是他们坚持控制自己,规范自己言行之后的一种奖励。
二 控质控量,让学生没的放矢
  很多时候我们在给学生布置带实验材料时,只是告诉学生要带哪些食物,却没有给学生定质定量,所以就出现学生有足够的食物一边实验一边吃。比如在执教《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节课时,由于提前没有给学生定质定量,所以上课时发现每个学生都拎了一大袋食物来。其实这节课检验食物中的淀粉都只需该食物的一小片就够了,如果让学生大量地带来不但让学生有吃的机会,而且会一定程度上造成浪费。针对这类实验,在课前布置时就严格控质控量,这样下来,不但不会因为一个实验而浪费大量的食材,而且可以从原则上减少“忍不住就吃”的现象,让学生没的放矢。
三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吃”, 浅“尝”辄止也未尝不可
尽管老师们一再强调上课做实验不随便尝用食物,除非老师许可,但这样的强调似乎在小学生身上不怎么起作用,分析“忍不住就吃”现象,不外乎两种可能:一种是学生出于嘴巴馋,另外一种是出于对食物味道的好奇或者为了有更多的实验发现,那么这两种情况下作为科学老师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样的问题呢?
在小学科学的实验探究中,“尝”这种观察方法,不安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建议采用,甚至非常抵触学生背着我们在偷偷尝。但是有时我们其实可以用另外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吃”现象,甚至偶尔可以把它视为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就如执教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新生命的开始》这一课,其实被我错认为在嚼口香糖的那位小朋友,根据他平时热爱科学,认真实验的表现,再加上和我的对话中可以看到他偷吃花生种子的表现其实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我们不能只把他的行为认定在“偷吃”上,或许他真的是好奇生的花生种子的味道呢?熟的花生种子他吃过,这次他想尝一下生种子的味道然后进行对比呢?本来这节课的实验也包含寻找种子的特点,味道也是一个特点,想到这些就没有继续批评他的理由了。
曾经听过一节课,老教材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在这堂课上也让我惊奇的发现浅“尝”辄止也未尝不可,甚至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上学生在探究加热是否能加快食盐溶解这个实验时,每个实验小组往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80毫升的热水(约80℃)和冷水(自来水),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倒入水中,不搅拌。4分钟以后,开始汇报实验结果,汇报时,10个实验小组,有4组认为食盐在热水中溶解得快,2组认为食盐在冷水中溶解得快,4组认为热水和冷水差别不大。仔细观察每一个小组的两杯水,杯底均有不少食盐,到底那一杯溶解的快一点还真不好判断。于是老师追问了一句:“有什么证据吗?”学生七嘴八舌说了一通,但谁也没能拿出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对方。这时一位小朋友说老师我刚才用手各蘸一点尝了一下,发现热水杯里的咸,这时很多小朋友都跃跃欲试,这时上课的老师先控制住课堂,然后表扬这位学生的方法并同时提问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大多数学生都异口同声“不卫生”,这时老师乘热打铁教育学生不能随便尝用实验室的食品,但由于急于实验结论的证实,所以老师让每一小组都去把手洗干净,然后在告知学生食盐溶液相对卫生的前提下可以蘸一点尝一下,这下大家终于统一了实验结论。
从这个实例当中,我们发现对于实验室明令禁止尝用的食品比如说高锰酸钾,小苏打,碘酒等如果出现学生忍不住吃现象那是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进行深刻教育的,但有时在确保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让学生带着一种科学的探索精神,浅“尝”辄止,也未尝不可。
以上所提出的三点方法未必一定能完全阻止“忍不住就吃”现象,但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从他们最真实地想法出发,或许这些方法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比如延迟满足法有时可以作为科学课的调节剂和培养学生自制力的机会,控质控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带材料要讲究节能,更要严谨,浅尝则可以锻炼学生讲究卫生的同时探索更多的知识。“忍住了,别吃”光喊光说是没用的,需要讲究方法和计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