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中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罗坑中学 525431
摘要:父母的不理解、教师的不重视和同学的疏远,让中学生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致使他们存在着人际交往、与他人沟通方面的心理障碍。须及时发现学生情绪的变化,换位思考,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反复、多次地耐心做工作,让学生在“触礁”的人际关系中走出来。
关键词:发展;自我评价;理解;自信
中学生处在一个渴望独立但心智又尚未成熟的阶段。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影响下,内外因素使他们的情感困扰明显。
一、中学生年龄段的关系危机
1.与教师的关系。
老师肩负“传业授道解惑”的重任,亦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最神圣、最受尊重的人,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正因为如此,如在教育中稍有疏忽,就可能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如果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理解与爱心,不能给予指导和帮助,而横加指责的话,学生就会感到失望,并且这种信任关系很难再恢复;如果教师过多的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的话,又会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困惑和烦恼,给学生造成心理困扰,甚至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2016年,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面有一位学生,时表现挺不错,由于讲义气为同宿舍的同学出头跟其他班的同学打架,事后她找到我承认了错误,在此期间我多次找她谈心,让她放下心理包袱,很快又融入了班集体生活,日子归于平静。然而另外那位被打的同学却因为班主任处理不当,加上父母的责骂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变得怕和人打交道,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继而学习成绩下降,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多谅解学生,加强对话才是学生走出孤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重要途径。
2.与同学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动物,天生就会依赖集体。同一个班级体里面,学生会因为性格爱好等原因组成小群体,而当小群体里的某个成员遭受其他成员的排斥、分离的话,他就会觉得失去了同学的友谊和信任,丢失了集体的温暖,产生孤独无助、坐立不安的感受。
部分同学会由于自身性格比较不活跃或者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缺乏主动,情绪不外露或者不敢表露,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意愿,被动的按别人意见行动。时日越久,自信心越低,自卑心理越强,在挫折面前不知如何让应对,又羞于向外求助,这也是形成孤独性格的重要成因。
另外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磕磕碰碰,发生矛盾,但有个别学生自我保护过强,将不顺自己意愿发生的矛盾当做别人对自己欺辱,不愿意和解,采用激烈的手段,甚至于偏激的方式私自进行报复。例如:学生何某性格怪僻、多疑,与同学不合群,总是怀疑他人在背后贬低自己,一味认为同学谢某挑拨他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于是纠集吴某殴打谢某致伤。学校对这件事进行调查处理时,他还用谎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掩盖,不信任师长的援助,固执于自己的幻想,坚信以暴力可以保护自己。这样的偏激想法让自己远离班级体,远离老师同学,成为了一个“孤岛”。这部分学生在与别人相处不够友好时,找不到可以一同生活、学习的朋友,总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会发展到无法与同学正常交流,在无法得到同学的帮助时,采用的处事方式又过于激烈,导致同学的疏远,逐渐变成被孤立的一份子。
3.与父母关系。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许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很多时候都会超出孩子的发展能力,然而他们自身对子女的智力培植、学习习惯形成、心理需求疏导等上面做不到位,只是一味要求子女考取好成绩,方方面面强于他人,一旦达不到要求,轻则批评、指责,重则打骂,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这种缺乏理解和沟通、专制式的家庭教育,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伤害。父母才是第一教育人,原生家庭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是深刻的、永久性的。所以父母要学会用爱心与耐心引导孩子,给以孩子充分的爱,才能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自信心,远离孤独。
二、正确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
1.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事物环境发展繁杂、变化快,学生处在这种大环境下,心理影响因素太多,稍有不慎就容易受到干扰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因此,作为老师要从根源上教导学生远离不良心理诱导,也即是时刻注意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何如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丰富的知识;三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更加符合实际,增强学生的毅力和意志力,从而减少学生的挫折感,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从心理学角度看,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挫折也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人可以在正确面对挫折中得到磨炼,使他走向成熟,心理的抗压能力大大的提升。俗话说得好:“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面对挫折,打败挫折,树立自信。对待学生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生活经验结合理论进行引导,让他能认识到理想美好,但是要实现它的过程却是不易的甚至是艰难的,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与磨难。甚至于我们还能在生活实际中给予直接的援助,帮助他越过一些小困难,然后给他订立下一个更大的目标,在生活或者学习中一步一步攀爬,体会“先苦后甜”的可贵。有成功才会有自信,有自信才能更抗压。承压能力提高了,才会远离孤独。
2.教会学生学会理解。
情感过于敏感的学生,让他学会在与人交往中理解别人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让学生在与人倾诉、讨论等过程中学会理解。在处理上面提到的学生时,首先让他认识在这次打架事件中错误的严重性,再询问事件的具体过程,对方是为何欺负他。开始他不愿意说,我通过让他在心理辅导室做引体向上,打沙包等发泄之后,使他慢慢放下心理戒备,在他之后的半个多小时倾诉中彻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交给他一个小本子,让他回去想一想平时与其他同学帮助过自己的事情和别人与自己相处愉快的情景,把这些事情与感受都记录下来,一周后再来跟我聊聊。经过两次谈话引导,他渐渐发现虽然自己觉得被别人欺负的事情不少,但是别人对他好的事情也很多,一点一滴的善意都记录再心上。这件事让他明白想要别人尊重自己就必须得先尊重别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先要做到了解别人,理解别人才能做到尊重。人是群居动物,需要沟通交流才能促进善意的扩散。特别是与人产生矛盾的时候,不要冲动着急,一味埋怨指责他人,先要冷静理清别人为何要这样对待自己。后来他专门找到我说:在与同学相处中了解别人、理解别人,放弃一味指责与批评,整个脑子都轻松多了,看事情有意思多了,生活也幸福快乐得多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学会理解他人,主动释放善意也是一种美德,是和他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方法。
3.让学生重拾自信。
对于在与人交往中不够主动的同学,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是至关重要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和他们一起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与他人及与以前的自己进行比较,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与人相处,除了表达出真诚和善,也要学会正确地把握和维护自己的权利。与人和善并不代表退让讨好。要树立自信心,在平心静气中学习处事技巧,时刻牢记自己与人身份地位平等,亦具备竞争力,逐步帮助他们形成坚强、有主见的良好品质。
学生在心理受挫折后,教师要及时疏导,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情绪的变化,换位思考,谨慎地接触他们的心灵,针对不同情况,做巧妙的处理,有侧重地进行心理疏导。反复、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让学生早一点在“触礁”的人际关系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 浦怡文.浅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初中生积极人格的塑造[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2)
[2] 张娇旭.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5(22)
[3] 金锐刚.积极心理学理论下情绪情感同步与互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J].才智.2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