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5期   作者:刘得美
[导读]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
        刘得美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尹集小学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命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领域中具体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教育给予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开发思维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思维力的核心与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课堂改革的迫切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反思我的教学实践感悟颇深:怎样用新理念武装我们教育者的头脑,使其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现代教育对其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使教育和教育者被广大的学生认可、接受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如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得到发展;┄┄这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探讨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中学会积累,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积累和运用。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重任,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规律、语言典范的积累。重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朗读,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丰富积累。如《秋天的雨》这种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生动的描写秋天的美好。并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秋雨人格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反复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
        背诵是学生语言内化、强化的重要过程,通过熟读背诵,可以积淀语感,全方位的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背诵160篇(段)。另外,在每一册教材中还有要求背诵的一些文章或段落。可见,背诵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有效的落实背诵,达到积累量?自然是要在每一节课中落实,特别是阅读教学。让背诵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背诵中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运用比喻和巧妙的想象,将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程度,积累语言。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在作者眼里,春风是一把剪刀,剪出了细细的柳叶。那么,在你眼里,春风又是什么呢?”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有人说:“二月春风像画家,她把绿色给了小草和树木,将更多的颜色都给了花朵,红的、黄的、紫的……”这位同学的话刚停,立刻有学生补充说:“就像学过的《秋天的雨》一文似的,春风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正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精妙语言,且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等在头脑中联系起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增强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背诵内化的确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其次,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起初,我对此理解浅薄,唯恐课堂不新,以致于在课堂实践中把大部分时间给了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问题却远离教学目标,有时一堂课下来没有解决关键问题,颇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例如:我们在学习《为了他的尊严》一课时,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多,说明同学们也认真学了。同学们的问题有:①独臂乞丐的胳臂是怎样断的?②老妇人的职业是什么?③乞丐没有家人吗?……学生的问题有一定的道理,也说明他们有爱心,但都偏离教学目标,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后来我反复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再加之实践才知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培养目标,应该把学习方式的转变定位为: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当探究。
        最后,开放课堂,平等参与,互动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与平等涉及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师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小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新形势下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台向学生开放,人人既是引导者又是学习者,师生互动起来,要想保证课堂活而不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培养其自学能力,让他们有条不紊地参与进来,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学《为了他的尊严》这样的课文时,我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①如果有人向你乞讨,你会像老妇人一样吗?②假如你是乞丐,你想通过劳动挣钱还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还有在《钓鱼的启示》一文中,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了像詹姆斯那样的情况,你能遵守规则吗?结果同学们七嘴八舌,争辨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对于所有不同意见,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合理的则给予表扬,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萌发。
        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其自学能力。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教喜欢问个为什么,为此我经常要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时候质疑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自觉性。我还采用课前预习,课堂质疑问难的形式学课文。当然有些课文学生提不出问题,我就巧设疑难,学生探究自学。例如在我教授《钓鱼的启示》时,我问同学们谁钓过鱼?钓鱼之后有没有难忘的经历,有何体会。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大胆质疑。同学们围绕课文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①詹姆斯钓到大鱼的心情如何?②詹姆斯那么喜欢大鱼为何不把鱼带钩放在水中等到十二点以后呢?③这条大鲈鱼为什么常浮现在眼前?……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厚了,慢慢的由原来的“腻”到如今的“盼”。现在学生一听说上语文课,就表现出无比的兴奋,他们高昂的情绪给老师的是无比感动,而感动之余你会感觉你没有理由不去进一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理念。
        总之,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能真正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并且好读书、读好书,这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肯定会不断提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对我们语文课堂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求语文课堂要有变化,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阅读学习。教师要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提高课堂掌控能力,盘活课堂资源,唤回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让其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