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欢庆
江西鹰潭余江实验初中 江西 鹰潭 335200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指出:“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又说:“中学物理知识主要指物理概念和规律。”这说明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深刻理解和正确掌握物理物理概念,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应用物理基础知识能力的基础。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则要不断总结并摸索出新的有效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在这里,我就谈谈自己对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新体会。
一、在生活经验中讲清概念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的。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感性材料的重要源泉。
例如给初中学生建立力的概念,先让学生想起平时像打拳、举手这类与肌肉紧张相联系的观念上,然后再提示什么时候肌肉也会紧张?让学生想到如提水、推车、拉弓、搬桌子等,从而使力的概念上升到“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接着又启发学生:起重机把物体吊起来,铁锤打铁,磁棒吸引铁钉,起重机、铁锤、磁棒施了力吗?这样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就能很好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实验中确认概念
实验是中学物理学的基础,也是提高人才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验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从而验证概念的正确性。而且,实验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电流通路、短路和断路时,我就利用实验解决学生难以区别短路和断路的问题。我先让学生用两个小灯泡、电池、电线、开关等串联一个发光的电路给我看,连好后告诉大家这种处处连通的电路就叫通路。而后把连好的一个电路开关断开,另一组把电线取下,灯泡都熄灭,告诉同学像这种某处断开使灯泡不能发光的电路叫断路。接着又拿起另一位同学的连好的电路,提醒学生注意:“教师若把一根导线直接连在一个灯泡的两端有什么情况?”学生很好奇。我把一根导线直接连在一个灯泡两端,学生看到该灯泡熄灭。我趁机告诉大家,这叫短路,这种导线直接连在用电器两端的电路叫局部短路。还有一种短路导线直接连在电源两端,构成电源短路。这种短路的危害性大,会损坏电源,甚至引发火灾。大家别试,我演示一下。我把一电线快速连在电源两端,学生看到所有灯泡熄灭,我马上放开。这样通过实验,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断路和短路的概念。
三、在比较中理解概念
物理学中有很多粗看去形式很相似,实则本质不同的概念,这往往是学生最不能理解,
甚至混淆的地方。我在教学中常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对比的方法就是比较相似的或易于混淆的概念,区分它们的不同点,从而抓住各自特殊的本质。在物体的受力分析时,学生常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误认为是一对平衡力。
虽然它们具有等量、反向、共线等方面的共同特征,但是它们具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平衡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它与物体平衡状态相联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又如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我用一粉笔在黑板上滚动,问学生叫什么摩擦?学生答:滚动摩擦。而后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叫什么摩擦?”“滑动”。接着我又启发学生:用铅笔和圆珠笔写字分别叫什么摩擦?这样通过不断比较,学生就更好的理解了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
四、在错误中纯洁概念
学生形成概念时,有时会出现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偏差。究其原因,从学生方面看,往往是由于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过多强调概念的某一侧面,忽略另一侧面造成的。
例如,学生通常误认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就是因为教学中的大量举例,都强化了这一非本质联系的刺激,而忽略了突出“摩擦力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实例引起刺激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在分析大量摩擦力实例的同时,也会分析静摩擦力推动物体运动的例子,“在水平前进的木块上放一物体,物体相对木块向后滑动,而相对地面却被向前推动”的实例,这样形成的摩擦力的概念就正确完整了。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采用“隐疑于例”的方式,有意让其出错,给予新异的强刺激,然后引导他们自己知错纠正。如讲功,让学生考虑:“用1牛的力沿水平桌面抛出一乒乓球,它在桌面上移动了1米的距离,手做功是多少?”学生几乎都由功的公式算出做1焦耳的功。我提出:“球被抛出后,手的力还作用在球上吗?”学生才发现了错误,较深刻地理解了公式中“距离”的含义。在以后的作业中,很少发生类似的错误。
五、在比喻中形象概念
物理概念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若不讲究教学方法和艺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往往事倍功半,给学生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能选择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比喻,则困难会迎刃而解,同时还能收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例如比热容,很多同学总难识记比热容大的比比热容小的物质相同条件下哪种升温快,哪种升温慢?于是我将比热容的特点比喻成两种人:比热容大的像是性子慢的人,在相同条件下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上升慢。而比热容小的像急性子,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温快。这样的比喻让学生一下理解了比热容大小的物理含义并以此推广到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比热容大的(慢性子)在温度上升一样时要比比热容小的(急性子)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很好的解释了实验现象。
又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学生不易识记。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固体最重的,处一楼;液体次之,处二楼;气体最轻盈,在三楼。只要上楼都要吸热,下楼则放热。学生通过这种比喻学习,物态变化中吸热和放热问题很少混淆和忘记。
以上就是本人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新体会。当然,中学物理教学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劳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要经常锤炼,不断总结提高,不断探索创新。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培育出一代富有开拓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