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君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莲花大道海丰县实验小学
摘要: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分割组成部分,借助音乐欣赏可以有效开阔小学生的音乐眼界,培养他们的音乐赏析及想象创造力。依据教学内容及小学生内在发展需求,教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应深入探寻切入点,点燃欣赏音乐的兴趣;要巧用教学法,突显教学目标;要重视学生主体性,实施多样化学习方式;开发多元学习,不断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本文基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高效策略展开了深入探讨,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对学生美育教育提上日程,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课改明确强调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倘若学生缺乏体验感受音乐美的音乐欣赏能力,那就谈不上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陶冶其情操,引导心灵的共鸣,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更无从谈起,故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高效性,促进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一、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通常是个体表达自我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因此,音乐与生活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联。在音乐课上,教师应合理构建生活与音乐的桥梁,将二者有效融合,引导学生用生活视域看待和认识音乐,并能通过音乐充分表达自身的情感。
例如:以“游子吟”教学为例,“游子吟”这首诗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并不陌生,他们能完整的背诵,然而他们并不了解该诗的创作时代背景。故而,在音乐课上,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游子吟”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创作时的内心状态,即孟郊常年漂流在外,历经艰难,尝尽了人间冷暖后,愈发认识到母亲对于孩子的无私的爱,作为游子写下了该诗。显然,这首歌的主题是颂扬伟大的母爱,笔者引导学生体悟歌表达的真挚情感,同时,让孩子们珍惜父母的深情,懂得感恩。在鉴赏学习过程中,笔者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并添加生活元素,以此实施音乐欣赏教学。
二、作品意境的分析及表达
目前花城版小学音乐教材涵盖着较多的民族器乐欣赏素材。然而,在当下民族器乐欣赏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赏析作品时,很难做到透彻理解作品,而发自内心地去感受音乐作品。我们知道,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往往取决于对作品情绪、意境的认识及表达。故而,民族器乐欣赏课堂上,我们对作品情绪意境的分析及表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以“渔舟唱晚”一课为例,笔者在分析情绪意境教学环节主要是这样做的: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相关图片,并附上音乐的不同乐段,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促进学生将眼前见到的场景融入音乐之中,从而在头脑中想象作品描述的夕阳映照碧波、夕阳徐徐落山、白帆清波飘流的美丽画面。然后引导学生共同交流和探讨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深化学生对作品的情绪意境的认识。故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想象、探讨多样化方式,让他们深入赏析作品的情绪意境,以及通过自己的方式深化心灵的体验,不断提升自身的赏析能力。
三、“视-听-动-联想”多管齐下
首先,“视-听”相融合。我们知道,音乐作品一般采用象征模拟的手段,将生活中的现象以音律体现出来。为此,笔者利用多媒体PPT,充分发挥其声-音-像-动态特效一体化的优势,将直观的感观视觉促进听觉效果,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如以“森吉德玛”为例,在欣赏这首管弦乐曲时,教材中插入两个图体现了乐曲的主题,笔者利用多媒体PPT为学生呈出了形象的图,以促进他们直观地感受感受第一段的慢速音乐,其蕴含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第二段的快速音乐所体现的蒙古人民载歌载舞的幸福欢快的场景。该种视听融合的赏析音乐教学法,非常适合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的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而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笔者引导他们欣赏时,边听边看谱例,从而强化主旋律的印象。其次,“听-动”相融合。伴随音乐边听边做声势律动,有利于学生对音乐速度、节奏、力度及情感起伏等方面的感知。如以“狮王进行曲:为例,在欣赏该管弦乐曲时,笔者引导学生:“谁能模仿狮王踱着威风凛凛的步伐随着音乐律动吗?当听到音乐中有狮吼声时,大家都可以模仿着狮王的样子,跟着一起向着山谷大声吼叫。”笔者还鼓励一个孩子扮演狮王,其他孩子扮小狮子或是其他动物,伴随着音乐做唱跳动的表演。这样,学生在赏析中,将体验到的音乐感受以动作表达出来,从而得以了良好音乐的情感体验。再次,“听-联想”相融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以实现深化音乐作品的听觉体验的目的。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故事情景,以启发他们进行积极联想。通过”以听为主,联想为辅“的欣赏音乐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之美。
四、结合体态律动教学法
每个人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而对于音乐艺术来看,更是不同的听者就有自身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可能一个音乐作品在不同听者的听觉中存在共性感受,但也一定存在相对的独特个性感受。因此,教师就要抓住作品的特点及表现特征,经过深入钻研、思考和甄选,同时综合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探寻能够充分体现音乐节律的最佳的体态律动。
例如:以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为例,对于该作品的主题,共性的体验大致为欢快热闹的场景。而个性感受,人们迥然不同:有人除了听到百鸟的声音,还感受到凤凰的鸣叫;也有人感受是百鸟簇着尊贵的凤凰向前行走;还有人则是体验到鸟儿们对着凤凰鸣叫,并对百鸟之王虔诚地朝拜……由此可见,每个人依托生活经验,其感受和理解有所不同,即感受的情境各异。在该情况下,究竟哪种理解或是哪种体态律动更符合教学,适宜于学生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反复斟酌。笔者基于“百鸟朝凤”音乐的发展,体验到百鸟相互簇拥着抬起凤凰,昂起头雄赳赳地行走在瞩目的夹道上。为此,笔者为学生创编了如下体态律动。如双手扶着肩上的“凤凰”、身体后仰且昂起头、高抬腿大踏步在音乐旋律中行进的体态,将骄傲自豪的百鸟形象被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这个体态律动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教学收益良多。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对其综合素养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发掘和整合音乐素材,合理优化教学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并充分感受音乐之美感,从而促进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获得提升,这也是小学生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长春.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效策略研究[J]. 新课程(上), 2019(1)
[2]林婷.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析[J]. 学苑教育, 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