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盈羽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
摘要:音乐作为艺术领域的学科自然包容性和拓展性较强,在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的同时,也能够调动起学生多方面的行动力,音乐的引索作用可见一斑,同时也兼顾着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作用。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还是稚气未脱,所以教学就要从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试着从学生的本性角度切入教学,运用舞蹈律动将艺术与实践相融合,才能够真正做到涵养核心素养并提高综合能力。本文针对小学音乐课堂融合舞蹈律动的课堂设计进行研究,提出建议以供他人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舞蹈律动;教学融合;课堂设计;方法研究
引言:音乐课堂本就是充满了艺术气息,舞蹈律动与音乐也是息息相关,二者互为辅助且相容甚洽,所以将这两者结合可谓是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小学生本身就对音乐律动感很有兴趣,经常会出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的情况,所以教师可以尝试将这两项艺术进行完美结合,为学生带来生动的沉浸式体验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艺术熏陶涵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美学感知。
一、小学音乐课堂融合舞蹈律动的前瞻性解析
音乐本身就是通过旋律来表达情感,当然也离不开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及深层含义,小学生都天性活泼,对能够放松身心的音乐课堂不免多几分好感,而如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恐怕会消耗掉学生的热情,所以增加主观能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可以尝试融合舞蹈律动。音乐课堂除了要教会学生一定的乐理知识之外,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之中去体会旋律之美,简言之就是要调动起情绪,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肢体协调来帮助学生寻找节奏感,这无论是对于乐理传输,还是对于艺术感知,都有相当大的加成作用。而且换个角度来考虑,舞蹈律动性配合音乐的节奏能够从肌肉记忆上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也能够加深课堂印象,让音乐课变得多元起来,而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无论是通过音乐舞蹈来增加身体协调性从而平衡身心灵,还是从沉浸式体验课堂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多元面,这都非常符合新课改背景下要着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念。
二、小学音乐课堂融合舞蹈律动的课堂设计方法
(一)律动配合节奏,掌握曲调风格
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没有那么深入,不会过多与文化背景以及时代内核联系到一起,当然小学生的音乐教材也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会符合他们这个年纪的特性,而教师则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重对旋律的感知。其实这与舞蹈律动是一个道理,主张对节奏的控制,而在这方面,舞蹈显然离不开音乐节奏的配合,所以教师可以在这个角度去切入音乐教学,让学生从节奏和旋律走向上去体会不同的音乐曲风。都知道音乐的欣赏偏主观,大调小调也只是从基调出发,并不能完全定性,就比如《春之歌》是一首舒缓悠扬的音乐,但调性却是非常明显的A大调歌曲,所以从节奏入手会比较好理解。小学生听音乐其实相当随性,遇到非常欢快的歌曲就很容易跟着音乐一起律动,而遇到优美悠长的歌曲就会摆动头部来投入聆听,因此,在舞蹈律动方面也要做调整区分。
就好比为学生播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就可以将动作融合歌曲主题,配合音乐节奏卡点,主打脚部动作,跟着节奏进行4-2-3踏步,而播放《摇篮曲》的时候则相对安逸一点,用手部动作的悠扬摆动来表现主题和节奏。
如此,差别尽显,对于舞蹈动作其实都可以根据歌曲主题来进行一定的变换和设计,主要是要让学生跟上节奏,同时能够体会到不同曲风的不同格调,欢快的、舒缓的、宁静的、激昂的,都有其不同之处,而学生则要通过欣赏以及节奏打点学习到一定的乐理知识,这对之后的进阶学习有着筑基式打底作用。
(二)舞蹈引索文化,拓展音乐层面
音乐作为感情表达的载体,很多时候也需要通过别的辅助形式来展现得更好,就比如画面、舞蹈、影片等直观的形式,通常能够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小学生年纪尚浅,如果光是播放音乐来引起他们的兴趣,那恐怕得是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领域才行,好比动画片主题曲或是游戏背景音乐等,那其实都是因为有画面加持才能够保持深刻的印象。所以音乐教学也是如此,运用画面来加深印象,并且拓宽音乐层面,通常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而舞蹈就是其中一环。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新疆舞、傣族舞等,都有很强烈的音乐旋律作为特色,在这个层面,舞蹈和音乐是互相融合的,缺一不可,因此,音乐教学完全可以借鉴这个形式,况且音乐本身的文化性也非常的强,音乐课堂也能够为学生涵养文化。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素材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学习一些特色舞蹈动作,并配以标志性元素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例如以《苗家乐》、《其多列》等带有民族特色的乐曲为例,不光能使学生从旋律和动作中深入了解音乐内涵,还能够加强文化认知。当然教师还可以增加课堂趣味环节,例如播放一些视频画面来让学生听是什么音乐风格,配合舞蹈动作来猜是哪个民族的特色等,同理,运用于其他音乐单元同样奏效,并且能够变幻出不少风格衍生。音乐教学本就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是学生放松身心,那如果能够从多维度拓展知识层面,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那就更好不过。
(三)自主设计动作,内心浸润涵养
其实音乐就是主张情绪渲染,而节奏也是用来配合情绪踩点的直接表现,而小学生的情绪通常都是比较外放的,同时也会对于熟悉的领域释放出友善的接纳之感,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情绪放大法来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这就像听到节奏很强的鼓点音乐就会不自觉去用动作迎合踩点一样,音乐除了能够表达情绪,同时也能够释放情绪,也就是俗称的找到共鸣,能够随着音乐起舞就是因为达到了情绪共鸣,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找到这个共鸣,从而释放内心去感受音乐。
方法很简单,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感染力较强的音乐来引导他们舞动起来,至于动作其实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颇有一种“描声”的感觉,例如与节日相关的主题乐曲,像《新年好》、《新春乐》等音乐在过年时都能够听到,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做出反应动作,而教师则可以进行指导改编,着重体现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再比如与学生兴趣相关的主题,动画城的音乐《大风车》之类的,直接能够引出学生的内心感受,自然也就能够肢体舒展从而兴奋起舞。所以音乐课堂主要是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至于舞蹈律动其实都是帮助学生去体会音乐魅力的辅助手段,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释放天性、平衡身心,丰富课堂多样性的同时也涵养内在,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结束语
音乐是最能够引起人情感的方式,而小学生的内心也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对音乐的感知也比较强烈,借助舞蹈律动来丰富学生的音乐层面,在艺术衍生性上也得天独厚,总之尝试多元融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楠.舞蹈艺术对中小学生的美育作用[J].黄河之声,2020,(6):147.
[2]马伟力,王萍萍.小学美育实践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舞蹈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13):18-19.
[3]于悠悠.跨文化语境下民族舞蹈美育的多场域共赢机制构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6,(4):149-155.
[4]任璐,陈婷.从美育与德育角度看小学舞蹈教育[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3(1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