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5期   作者:黄大海 刘谨 秦进利
[导读] 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人才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

        黄大海  刘谨  秦进利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610213
        
        摘要: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人才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德法兼备的专业法治人才为基础,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人才的专业场所,所以高校必须要从法治建设战略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法学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学知识与道德素质,使学生形成现代化法治思维理念。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本质上就是将社会主义法治价值理念融合到高校法学教学中,利用法学课程教育本位回归,来实现德法教育无缝衔接,旨在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坚实人力资源保障。基于此,文章基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含义解读,提出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基本路径,为高校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引言
        高等学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触及了法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以往法学教育以传授法律基础知识为首要任务,辅之教学模式的更新,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等。课程思政已不是单纯的教学方式改革,更不是创建一个新的课程体系,而是在法学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容。以“立德树人”的方法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律人才。
        1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含义解读
        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将传统的思政课程内容渗入非思政课程,从而在所有课程中均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最早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控制人才外流。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再次强调:高校法学专业应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因此,课程思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的重要教学改革措施。高校法学专业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基地,是培养我国法官、检察官、律师、立法者、行政执法人员等法律职业者的摇篮。法律职业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更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因此,法学教育不仅应从法学基础知识方面进行培养,更应重视培养法科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法学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是使法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二者的协同效应。因此,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要求授课教师在讲授法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及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想,促使“法律知识传授”与“法价值引领”无缝对接,最终实现培养“德法兼修”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目标。
        2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要性
        高校法学专业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人才的摇篮,法科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政治、法律工作,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党政机关政法类公务员,显然这类职业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比其他职业更高。这就意味着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比其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加必要和迫切。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课程中的渗透力和穿透力。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特别是在当下,美国等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对我国青年学生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人权观和法治观,企图干扰和破坏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社会的到来,青年学生获取各种信息越来越便利,而目前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青年学生拒腐抗变的能力又比较弱。这时就要求法学课程在传授法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权观和法治观,使法学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3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基本路径
        3.1打造全方位全过程法学专业育人机制
        3.1.1将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工作
        法学专业本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对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目标不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应该是多元立体结构教育发展目标。要知道多数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未来会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在司法等代表国家意志的部门机构,需要学生拥有非常高的专业知识与法律道德意识,能利用法律与法律原理处理相关问题。尤其是在全面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的相关政治会议上,要求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育先导的教育理念,使高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力量源泉。由此可见,高校进行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重视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3.1.2形成全方位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教学中始终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共性问题。但由于我国的法律制度在建设发展中借鉴参考了很多西方法律制度,导致相关法律制度知识在传授时会出现对西方法律知识的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学生对西方法律知识存在认知与学习上的偏差,所以为了有效解决相关问题,高校应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让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各个角落。学校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从源头上重视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学专业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权利意识水平对学生因势利导,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国家法律权利的行使前提;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教师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提高对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3.1.3形成长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再单纯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意识的培养。但受年龄、心理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学生对部分社会不良社会现象与思想意识并没有准确的判断与甄别能力,导致学生极易受负面舆论影响,形成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因此,高校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不能间断的工作,要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专业知识教育中,使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都沉浸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确保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能坚决抵制舆论诱惑,成为真正的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合格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现过程,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要聚焦法学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到法学专业知识教育中,以党和国家政策方针为导向,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长期法学专业育人机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实现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法学教育培养“德才兼备”法治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雪峰,寇煜.经济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福建茶叶,2019,41(10):166.
        [2]罗薇.“课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庆社会科学,2018(06):37-40.
        [3]兰婷婷.“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9(02):107-112.
作者简介:
黄大海,男,湖南株洲(1999年7月16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刘谨,男,湖南娄底(1999年4月8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秦进利,男,河南焦作(1998年3月13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