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芳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初级中学
【摘要】通过小组合作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班级形象、彰显班级精神、增进团队意识、加强班级凝聚力、同时可以明确班级目标、完善班级制度、丰富班级文化内涵,从而推进优秀的班集体建设。本文力图尝试从小组合作显性文化建设和小组合作隐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来探索初中班级小组合作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班级发展的建设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并充分彰显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必将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既引领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也可将教师置身于繁琐的班级事务之外。
【关键词】小组合作 文化建设 活动形式 评价方式
一、时代的召唤:未来需要善合作的人
(一)课程学习需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生与师以及生与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也需形成良好的合作与交往关系”。 《新课程标准》中也具体指出:“动手实践与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教学有利于创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充分开发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合作活动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看来,推进小组合作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优秀班集体的营造呼唤新的组织形式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级中的每一份子都应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在老师和班干部的领引下,齐心协力朝着同一目标努力奋斗,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他们都能在集体中快乐成长、学习进步,且都将发挥自己的长处,主动为班集体作出贡献,从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优秀班集体。而小组合作文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传统的班级管理队伍建设中产生的弊端,从而达到打造优秀的班集体的最终目的。
(三)社会的发展需要自主发展、善于合作的人
当代社会需要的并不是只会按部就班、规行矩止的人才,而是应具有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人际交往、团结合作精神,并具备个性发展和生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知识爆炸”时代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应付日益复杂的社会,必须学会与他人协作,借助集体的力量强大自己。这使我们充分意识到人与人之间不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而必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因此合作的能力(协调、分享、包容、尊重、关爱)便成为人与人相互依存关系的基础。
二、实践出价值:开展小组合作文化建设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将两个抑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形成合作小组,一起学习、交流,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即共同学习(Learning Together),它具备良好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理论的核心很明了:当所有人为同一目标而聚集一起工作的时候,依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这种相互依靠——互勉、互助、互爱,为个人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和前进的动力。依据心理学的理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优化学生在不同层次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状态。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流、互动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合作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网的形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在短短40分钟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相互启发、交流、探索与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探讨,互帮互学、自主建构,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能有效解决课堂时间短而又要突出学生强主体性这一矛盾所在。
班级文化,即为“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主要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一定特色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态度、信念、价值观的复合体;是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而通过小组合作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班级形象、彰显班级精神、增进团队意识、加强班级凝聚力、同时可以明确班级目标、完善班级制度、丰富班级文化内涵,从而推进优秀的班集体建设。
在这样的价值引领下,小组合作学习及其文化建设显然比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更加鲜明的优势:
(一)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传统的“保姆型”或“警察型”班主任所参与的班级管理显得较为呆板,缺乏和谐的民主氛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也较欠缺。而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引入了自主、合作的新课程学习理念,教师也把管理权交还给学生自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构建了新型的班级管理机制。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地开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等活动。当然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也会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些挫折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学会成长,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提高了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
正如硕德所言:“人与其他生物不同,非竞争不能进步”。个人和小组间全方位多层次的竞赛夺标,是小组合作班级管理中一道常态化的风景线,可以使学生在校园生活始终存在一种竞争意识。追一追、赶一赶,努力追赶上前面的同学、为小组争光;比一比、赛一赛,敢于超越自我、勇攀高峰等观念,逐步发展内化,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意识和行为指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尤其是原来表现散漫、成绩不理想,对学习、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已失去了信心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变化特别明显。
(三)增强了合作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要获取小组优胜,组内每个成员都应掘己之长、群策群力;发扬齐心并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营造出通力合作的积极氛围。而小组的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领引下,就自然而然地迁移到每个同学对待班集体的态度上来。蔡晓红教授著作——《论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文中所提:组成社会的每一个家庭和谐了,社会自然就和谐了。同理,组成班级的每一个小组和谐了,整个班级自然也就和谐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也就会大大增强。
三、实践研究:小组合作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通过几年的教学和班级建设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推进班级小组合作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和所希望达到的实践目标:
图:小组合作文化建设实践模式图
(一)小组合作显性文化建设——三个层面,精耕细作,营造合作氛围。
1.第一层面:小组建设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文化建设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并参照教师适度调控下的自由组合方式进行分组。“同组异质”是指每组均有好、中、差各个不同层次体现,“异组同质”是指组与组之间的总体实力需权宜均衡。借此把班级平均分成若干平行小组(4—6人一组为宜),并将每个小组的座位进行区域固定。这样既具备了公平、公正竞争的基础,又有利于小组合作活动的进行和开展,真正实现优劣互补。
(2)选定小组长。小组管理是班级管理的基本的单位,小组长就好比领头雁,他的作用或职责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到小组的合力。所以小组长必须具有以下素质:
a.责任心强,敢于担当。
b.严于律己,助人为乐。
c.乐于交流,尊重倾听。
d.善领引,勤总结,促进步。
(3)小组文化建设。“组徽”、“组歌”、“组训” “组牌”的制定,不可不做,这是学生增强小组意识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一个团队内,不是个人,更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意识。
附件1:2017届708班组牌设计。
2.第二层面:班级建设
班级是依据集体主义原则组建的学生群体,只靠小组的基层管理组织显得势单力薄,还应有高层管理组织——班委会,来加强各小组之间的联系互动,以点带面开展工作,使各小组联合成一个整体,他们主要担负5个方面的职责。(1)组建“班名”“班徽”“班训”“班歌”“班风”,及教室布置。加强小组间的团结,明确班级目标。(2)承担优胜组评选方案的设计及评判。每月评出一个优胜组,奖励先进小组建设;评价各组的优点及指出不足。激励各小组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进步,使组内整体水平得到优化与提高。(3)调解组间的纠纷。小组间既然有竞争,就定会有纠纷产生,班委会应全面了解组间矛盾及产生缘由,掌握矛盾发展的信息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平息纠纷,增进团结。(4)组织每周的班会课。按照学校要求或班级组织班会课,把每小组按周依次排序,每小组一主题。(5)组织集体活动。
附件2:2017届班牌设计。
3.第三层面:教室布置。
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的某项研究表明:教室设计对学生一学年课程进步的贡献度高达25%。杜威也曾说:“要想改变学生,必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学生也会被改变”。而教室不单单只是学生在校呆得最久的地方,更是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场所,教室环境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室布置更应高度关注和精心规划。关于教室的布置,需要注意稳定性和阶段性相结合。有些内容如班牌、班训、图书角以及带制度性的内容可以较长时间不变,保留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有些内容可以根据班级发展情况及时更换,比如班主任寄语、名人名言、成果展示墙、班级绿化、书法展之类的就要时时更新,如果数月半载不变,学生势必会产生审美疲劳和精神懈怠,就会给人走形式主义的感觉,也会给学生带来不上进不创新的消极影响。
(二)小组合作隐性文化建设——三个维度,精雕细刻,提升合作成效。
1.制度的建设。
制度建设是小组合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小组合作成效的重要保障,更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在指导各班和年级制定了个性化的组规和共性化的《小组合作评价方案》。
(1)组规的制定。
荀子说过:“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组规”是小组合作管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它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目的是让组内成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行为更规范化。在制定组规过程中,由组长负责与全体组员商议自行制定,自行实施,切不可是班主任或组长一人包办,同时各项规章制度必定要经全员表决并郑重签字后方能生效,不仅强化了组长的管理能力,也加深了组员的集体主义意识。学生也能真正体验“民主自治”的乐趣,倾注“依法办事”的热情。
附表1:708班“优胜队”组规
(2)小组合作评价制度的建立。
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将指导和支配整个合作过程,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建立起一种良性制约机制来促进学生个人努力以及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便于发挥组内成员的最大潜能,达成个人目标和集体共同目标的统一。为此,首先由各班自主拟定、试行小组合作评价制度,之后在实践检验、调研、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标准——《**学校小组合作评价方案》。将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促进组内积极互动,从而形成激活学生合作的内驱力,使学生深刻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实现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化与提升。
附件3: **学校小组合作评价方案
一、评价原则:以激励为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方式:定性评价为主
三、评价目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学生良性竞争,全面发展。
四、评价方法:
(一)习惯方面:(10分)
1、课前备好学习用具,奖励1分;
2、坐姿端正、书写姿势好,抬头挺胸背打直,奖励1分;
3、课堂专注度高、无小动作,奖励1分;
4、课堂上无恶劣行为奖励1分;
5、发言积极的、口齿伶俐奖励1分;
6、组内后进生经努力回答正确的,奖励1分;
7、课堂内外的小组合作,展示表现突出,奖励1分;
8、受老师表扬一次奖励1分;
9、在考试、作业、活动等表现优异或进步显著小组,奖励1分。
10、可视各类检测实际情况酌情奖励1分。
(二)作业方面:(4分)
1、作业书写认真、一周内无漏写作业的奖励1分;
2、作业不抄袭、按时且独立完成奖励1分;
3、作业正确率高,并能及时纠错的奖励1分;
4、小组成员作业方面转化大,进步大的,可视情况奖励1分;
(三)其它方面:(4分)
1、打扫卫生及时的小组奖励1分,
2、卫生保持好者奖励1分;
3、被学校各部门正向赋分的小组双倍嘉奖,无扣分小组则奖励1分;
4、课桌排列整齐、桌面整洁度高、无损伤,奖励1分;
五、评价总结
每天放学前由值日班长进行汇总、统计,将各组分数填入“日评比栏”内;班长则每周汇总一次,总分最高的被评为“星级小组”,予以表扬并奖励5分,填入“周评比栏”。
2.活动开展。
没有活动谈何实践,只有制度没有实践也等于空谈。所以要通过以小组为参加单位开展一系列的班级、年级、校级活动,深化小组合作,增强小组凝聚力。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和提升小组合作文化是必由之路。
(1)开展“合作小组”文化建设展评活动。
在完成科学分组、确定组名、设计组徽、班徽、班级口号等小组合作显性文化建设基础上,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组合作的内涵,共同营造特有的班级文化,在校科研室的指导下,课题组着力开展了“合作小组”文化建设的展评活动。附件4是评分量化表。
附件4 课改实验班“合作小组”文化建设评分量表
这次展评活动把参评老师带入了浓浓的小组合作及班级文化氛围之中,每个人的微笑中充满着欣喜。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能力超乎想象。我们看到了团结的力量,看到了合作的精神,这样的班集体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精神。评比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展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提升了小组合作的内涵。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集体活动。
为形成浓郁的小组合作文化底蕴,打造“月月设活动、组组皆参与”的积极氛围,必须在具体活动中,努力培养各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参与意念,提高自主管理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开展高低段帮扶结对、义卖、黑板报评比、科技节、艺术节、学科节、社会实践、假日小队等活动,还有如学雷锋月、爱国主义主题月等主题教育活动中尽力给小组提供更多的适合小组整体参与的机会。在活动开展之前,须把每个活动进行细化,分解成若干小任务,并组织小组竞标后参与完成,以此强化小组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活力,丰富自主管理的形式和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和全面发展。
3.实施评价。
墙上张贴的积分表确实会让每一个孩子天天关注,但量的积累后更应该给与学生一个质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突出表现评选如“帮教之星”、“发言之星”、“质疑之星”、“进步之星”、“守纪之星”、“阅读之星”……;可以根据小组的阶段性表现评选如进步组、优秀组、英才组……;可以根据学校主题活动中各班的表现评选如“示范文化教室”、“小组合作先进班集体” ……。评价时间可以一日一评、一周一评、一月一评、一学期一评。评价的等级可以是班级的、年级的、校级的。评价的形式可以是优秀作品班级、年级、学校张贴展示;先进个人和优秀小组校会上表扬、校园网上宣传;发表扬卡、奖状、给家长发喜报;我们还应该通过拍照的形式,留下学生每天的精彩,直观的照片会让学生更加兴奋,更有参与的欲望。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学生的精彩瞬间或者优秀作品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出来,让学生收获到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四、且行且思:开展小组合作文化建设的思考
小组合作进阶了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助推了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极大满足了新课改的需求。既尊重了学习主体的平等性,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强化了群体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更深层次地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善于合作、精于管理、勤于学习、勇于竞争、兢于自励,真正实现了学习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交往与沟通,促进了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素养。通过对班级小组合作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我深刻地认识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要求,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广泛开展,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也必将脱颖而出,成为耀眼新星。
参考文献:
钟祝平 初中班级小组合作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年
田恒平 《班主任理论与务实》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李炳亭 《高效课堂22条》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