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
广州省惠州仲恺高新区第三小学 51600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一)小学儿童学习兴趣与动机发展特点
学习兴趣是指个体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动机则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的形式要新颖多样化,要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二)再现“形”,进入“境”,诱发主动性
在传统的“注入”教学模式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实际,习惯于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处于一种“师讲生听,师写生记”的状态中,因此学习很难成为小学儿童的主观需求。加之长期单一、繁琐、片面的教学方式,这很难让小学儿童真正爱学、乐学,所以“注入”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改善。
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李吉林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理论研究,做了大量的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工作,在主张教学活动应遵循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情境教学,即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李吉林情境教学方式主张再现“形”,进入“境”,诱发主动性。就是把课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的形象真切地再现出来,以鲜明形象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将语言所描写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如李吉林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通过角色扮演来创设可感知的情境,李老师给学生佩戴上相应的“狐狸”、“乌鸦”头饰,在孩子们的眼中,这就成了真的“狐狸与乌鸦”,接着再让学生表演“狐狸和乌鸦”之间的故事。游戏、表演的形式不仅激起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把课文还原成真实的场景并展现在学生面前。小学儿童主要是通过图像、声像来感知事物,获取信息。以实物、模型、图画、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的教学情境是生动、新颖、有趣的,生动形象的场景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系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便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境”里。其间小学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都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内心状态是快乐的,兴奋的,这从而也就激发了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又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优化情境:让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
(一)小学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
学期初期的儿童,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变,他们的价值观、态度、情绪情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就情感的发展而言,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情感不大稳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易变性较强。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二)激起“情”,体验“美”,强化感受性
1、小学儿童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关系
情感的产生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以认知是情感发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情感是自身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态度反应,它作为有机体的内部动力,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认知活动。
2、有效的学习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正是基于情感活动对学习起着促进作用这一特点上,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主张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
以语文学科为例。课文中蕴含着种种“情感”或“美感”,小学语文教材既是系统语文学科知识的体现,也是由美的人、事、景、物交织建构而成的有情之物、蕴情之作。但语文教材以语言文字为中介来传达信息,所以文章里的人、事、景、物都无法直接作用于小学儿童的感觉器官。这就需要教师优化情境,帮助小学儿童理解、体会教材内容。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对小学儿童来说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所以在学习过程儿童的学习情感无法完全调动起来。因此,在语文课上创设一个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感场”是很有必要的,引导学生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有助于培养小学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小学儿童的学习效率。
三、运用情境:使学习主体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李吉林提出的“情境”,实际上是主张教育者立足于儿童的经验世界,以儿童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去认识世界,并有意识地为儿童的全面发展而创设的一种最佳场合。灵活的运用情境,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形真”、“情深”是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和“情绪性高”相呼应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统一就要求学生的记忆不仅留有抽象的表象、概念,而且要有情感和内心感悟,让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进行形象思维活动,而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诱导,使学生逐渐学会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
如李吉林在上《燕子》一课时,由于文中的一句话“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较长,而且学生对“黄绿眉眼”这个词又比较陌生,因此,李吉林将这句话简化为“风吹拂着柳”,接着让学生在“风”和“柳”的前面各加上一个字,成为“微风吹拂着柔柳”,引导学生观察放大课文插图中的杨柳,体会加上“微”、“柔”后的“微风”和“柔柳”给人一种什么感受。这实际上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想象中进入情境。有的学生经过想象体会后说:“加上‘微’和‘柔’,我觉得柳枝好像摆动起来了。”可见,想象力发挥作用了。接着,李吉林用彩色粉笔画了许多飘动的柳枝,然后加上黄绿的柳枝,犹如眉眼一般。学生在想象情境的帮助下马上明白了,纷纷说:“这样写,就把杨柳写活了。”“杨柳好像从梦中刚刚醒来,睁开了眼睛。”由此可见,学生不仅理解了词句的含义,而且对全段描写的春风杨柳的意境有了更加具体、鲜明的印象。
李吉林情境教学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相一致,认为教学更应关注学习主体,而不只是课程本身。李吉林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一书中提到:情境教学忠实于教材,一切要从教材出发,从儿童实际出发,保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儿童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就包括儿童的身体发展特点、认知发展特点以及社会性发展特点,其中儿童的认知特点对其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小学儿童的记忆发展为例,小学儿童的记忆都是由无意记忆逐渐转为带有被动性的有意记忆,由形象记忆逐渐转为依赖表象的抽象记忆。结合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李吉林在教学中以实物、图画、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的形象情境,以图像或声像呈现出的种种信息,直接刺激着儿童的大脑,因此信息也立即以瞬时记忆的形式储存在儿童的大脑中,这也是无意识记的体现。运用情境改变以往机械复现式的记忆方法,遵循小学儿童的记忆规律,能将儿童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结合起来,也能从机械识记逐渐转化为意义识记,这既能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培养小学儿童的记忆品质。
李吉林以“生”为本,遵循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灵活科学的运用“情境场”,使儿童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身心各方面也得到了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38.64. 23
[2]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3—14,188.48-49.190.
[3]王惠萍,孙宏伟.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94,193.
[4]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44.53.
[5]朱志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44.
[6]林崇德,罗良.情境教学的心理学诠释——评李吉林的教育思想[J/OL].教育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