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写、评”四步作文教学法初探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第34期   作者:王巧双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王巧双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学生通过写作不仅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在写作的过程中表情达意,启发思维。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接触作文,一直到高中毕业,整整十年的作文经验,可最后绝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质量良莠不齐,令人堪忧的作文教学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因此,笔者试图提出“读、悟、写、评”四步作文教学法,以期能抛砖引玉,丰富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关键词:写作;写作教学;作文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王巧双(1995年6月):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无疑是各语文老师忽视的一大板块,而写作却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现在大多数语文教师却把作文看作考试的工具,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写。而学生不关注现实,不体验生活,不思考人生,不表达真情,笔下酝酿出来的文字矫揉造作,内容大多缺乏创意。
        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认为传统的写作课之所以一直徘徊在低效教学,其普遍原因在于中学写作教学处于“教学无序,指导无法”的状态。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阅读量,更在于课堂中写作思维的形成,以及习作完成后的评改方式。笔者结合学生,教材和教师这条线索摸索出了一套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实现路径。现将其概括,总结为“读、悟、写、评四步作文教学法”。
一、对“读、悟、写、评”四步作文教学法基本内涵的阐述
        所谓的“读、悟、写、评四步作文教学法”,就是贯穿于整个写作流程中具体可操作的写作指导策略。“读、悟、写、评”四步环环相扣。阅读是不断输入长期积累的过程,写作则是文字咀嚼消化的输出,阅读是学生写好一篇好作文的前提。针对学生阅读量少这一现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重视发挥教材范文的作用,强调“一课一得”。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因此教师随课文教写作过程中要把整篇课文内容剖析开来,让学生通过精读课文借鉴他人的建构慢慢感悟逐渐形成自主发展与运用建构,而这一个感悟的过程需要在大量的练笔过程中反复摸索出写作知识和语感,这就需要学生自主独立写作,在“写”这一环节中,问题往往是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写”,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最后学生完成习作后,作文的评改也不容忽视,教师要改变传统一成不变的批改方式,不断实现教师评改、学生自改和互改的统一。下面,笔者分别对这四步教学法做具体而详细的阐述。
        (一)研读课文
        初中语文课本名篇荟萃,用好这处宝藏,对写作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将写作的理念与方法教给学生,面对同一篇课文,传统的常规教学设计大同小异,教学方式千篇一律,:先讲生字词,然后归纳段意,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数教师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教师除了要教课文表面浅显的知识点,更应该带着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学会欣赏语言文字的魅力,去学会品味作者笔下溢出来的灵性,带着想象与好奇去探索文字里的奇妙世界,从阅读延伸到写作领域,更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教师可以随文举例,传授给学生一些写作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在学生的阅读过程循循善诱,启发学生从写作的角度去揣摩作者笔下文字的妙处和亮点。让每一位学生化身为小编辑深入课文去思考文章好在哪里,例如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去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基本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作者构思巧妙的地方在哪等,从而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师要细心留意教材编者的意图,在课文教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我来写,我又会怎样去构思成文?”等问题。
        (二)感悟文字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会玩耍的猴子,不是培养会学舌的鹦鹉,更不是培养见风使舵的两面派,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2]学会写作的前提是学会思考,中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成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篇散文《春》,这篇课文对刚踏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完全没有理解障碍,可是如果教师课堂上让学生来谈谈这篇文章美在哪里,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可能都局限于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等文体知识上,很少同学能领悟到语言和情感的美,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琢磨作者的艺术匠心,感悟语言文字里渗透出来的美。
        (三)指导写作
        学生的写作过程,表现为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句子、语段组织能力、知识质量、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内在因素。[3]学生习作就是要学会具体明确地把这些“内部言语”成功转化为“外部言语”,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作文教学中创设一种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参与表现,活跃思维,在这个情境中教师鼓励大家一起来说一说进行口头作文,接下来教师进行写作知识点点拨,例如让大家评价一下前一阶段的说话小练习,从而引出这堂写作课的学习重点。再让学生尝试提起笔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进行片段情境作文。写作不是思维的形式,而是思维的实现。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笔下书写的文字去发现学生的写作思维并及时记录下来,最后总结思考找到学生不会习作的症结所在,以便以后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进行互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4]这段内容强调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具备独立修改和相互学习的基本素养。教师要摈弃传统的低效随意的评阅模式,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作文评阅活动中来,这不仅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能训练学生的阅读鉴赏分析能力。学生在自改的过程中,增进了学生自己对写作的思考和探索,在互改的过程中,领略了同学的写作水平,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辨别能力。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评阅作文的方法和写好作文的技巧,提高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点评,并不断实现评改语言的个性化,让学生不断定位自己的写作现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教师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在学生完成自改、互改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和评改结果进行认真细致地审阅,对作品评改情况客观公正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对作品的优秀和不足之处进行认真整理和归类,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读、悟、写、评”四步作文教学法学习课文《春》
        (一)读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初步了解文中描写了春天里的哪些景色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写作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我们以往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这些诗文给你留下来怎样的印象?
        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文和《春》进行对比,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我们大家对春天都很熟悉,文中这些景物的姿态和色彩你平时有没有注意到呢?如果让你写春天的美景,你会怎样去写呢?作者又是怎样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绘的?
        在这篇优美散文中,想一想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有哪些。
        作者的绝大多数散文都有写明时间或写明地点,他写《绿》,明确是梅雨潭的绿,他写《荷塘月色》,明确是清华园里的荷塘,后面我们还会学到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这两篇课文里的景也标明了时间或地点。作者笔下的春为什么既没有标明时间,也没有标明地点?
        总而言之,教师在讲解一篇新课文之前,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文章,理解文章背后的写作理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悟
        研读完这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后,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借鉴范文举一反三,看看会给学生在写景状物作文带来哪些重要启示,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启示一: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学生要学会观察、体验生活,能够从事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作文来源于生活,写作正是对生活的感悟,用文字表达生活中发现的真善美。春天每个人都经历过,学生在小学阶段也写过有关春天或春景的作文,对于春天里的小花小草,柔风细雨,我们都非常熟悉,但为什么这些景物在我们笔下就被描绘得平淡无奇、毫无生机?而《春》里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雨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之所以栩栩如生,令人拨动心弦,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作者对春天的景物进行过反复细致入微的观察。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就要调动起我们的感官器官细心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善于捕捉映入我们眼帘中事物的特点,领悟事物的生命力和灵性。
        启示二:文笔秀丽,语言清晰朴实,文风平易近人。这都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娴熟于心的写作技巧密切相关。首先全文总共三十句话,其中却二十多句用了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太阳、小草、树分别用“脸红”“钻”“让”等词形容,多么贴切多么形象!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画面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勾勒出来了,春之景色,尽收眼底。又如“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人的触觉将春风化无形为有形,从视觉准确形象写出了春雨柔、细、密、细的特点和春花的眉目传情,简直是写活了。再如文章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是巧用叠音词,不仅刻画了事物的特点,而且富有朗读节奏感,文章活泼欢快,充满诗情画意。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平时的练笔过程中注意语言的推敲,鼓励学生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多尝试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句式丰富,避免出现枯燥乏味的陈词滥调。
        启示三:感情真挚,作者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是从心底溢出来的。整篇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晰,活泼,优美。课文里的每一处景物都富有生气,充满希望。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图画里,我们似乎闻到了春的气息,听到了春的脚步,见到春的撩人,更加感受到了春天给生活带来了美好的憧憬与享受。春是一个季节,本无感情,在有感情的人眼里就有了不同的感情。作者虽表面花大量笔墨描绘春景图,可在每一幅图中始终都没有忘记劳动着的人,“一年之计在于春”,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一直在为我们美好的春天奉献着。最后,作者把春比作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用不同的人来比喻不同时间的春色,使春在读者眼中,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表层的,而是深蕴含蓄的。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只有用心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
        (三)写
        教师带领学生从写作的角度研读完课文后,课后练笔自然是少不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素材,而不是让学生通过多看作文书或背诵范文的方式来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可以在学习《春》这篇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从“夏”“秋”“冬”这三个话题中任选一个练笔习作。教师可请同学们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同时也支持大家另辟蹊径,写出有自己风格感情饱满的作文。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进行太多限制,不使用命题作文,让学生在写作范围内自由选择,自由命题,自主习作。写作前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话题自由交流探讨,交换想法,从而丰富写作素材,活跃写作氛围,启迪写作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开始动笔写作的兴趣,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基础上实现“读写一体”。
        (四)评
        学生完成习作后,我们就要马不停蹄地进入评改作文阶段。首先教师要创新作文评价体系,可以将评改流程分为四个小阶段:一、评改前,教师要传授评改作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文章语法、修辞、标点和语言组织方面,目的是让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清楚好作文的标准是怎样的,例如写景要抓住不同季节里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二、学生自改,根据掌握的作文评改方式检查修改自己的文章,是否有错别字,言语是否通顺,标点符号是否使用正确,修辞手法运用得是否恰当得体等等。三、互动评议,同伴之间交换评改说出同伴习作的优缺点。这时应集中于主题思想的表达,而不应过于关注语法、格式、标点等技术性细节的错误上了,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评改双方要对同伴的表达意图进行认真思索并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同伴要对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表示欣赏,依据好作文的标准对同伴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语言描写和情感进行认真评价,对文中读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以此引起对方的反思。最后,对方采纳评改意见后诵读自己的文章。四,上交作文,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作品和评改结果进行记录,并整理总结出典型案例,以便及时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对优秀作品和在评改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写作基础薄弱和评改认真但没达到效果的同学进行鼓励并提出建议。
三、小结
        作文教学不单只是学生写完教师修改这样的一个简单循环过程,而是在写作前师生就要做好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工作不是写作前短暂的构思,而是贯穿于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习作完,教师要及时组织互评互改活动,不断训练学生评价作文和修改作文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让他们在每一次的习作过程中都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读、悟、写、评”四步作文教学法指导学生写作,力图让中学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139.
[2]    郑文樾. 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67.
[3]    倪文锦. 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7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