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2期   作者:丘忠浪
[导读] 摘要:新工科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从专业结构、知识体系、教育方式、激励机制、内外资源等方面解析了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转型的要求,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以评促建,将为具体实施方案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广西佰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新工科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从专业结构、知识体系、教育方式、激励机制、内外资源等方面解析了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转型的要求,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以评促建,将为具体实施方案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关键词: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
        引言
        城乡建设与发展具有复杂性特点,对于规划人才的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是现代城乡规划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改革,应该立足于专业要求从内容需求出发,从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大力引进应用型人才,建立相关实验室,日常教学内容当中。
        1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困境
        1.1就业形势严峻
        伴随着全国扩大招生政策的施行,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同时,我国大量的企业面临转型改制,社会就业岗位数量逐年减少,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增强社会稳定性。为稳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为规划类毕业生提供了很多就业和创业的机会。根据池州学院规划专业历届毕业生的统计信息来看,约20%的学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仅有15%的学生通过考研方式继续从事规划设计类工作,走上社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面临着转行,通过专业知识创业成功的学生则寥寥无几。严峻的就业形势,怎样使培养的学生抓住城镇化这一历史机遇,成功实现就业和创业?这是规划专业首要思考的问题。
        1.2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目前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个性化拓展模块构成的“3平台+2模块”的体系。随着城乡规划专业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学院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指导要求及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该专业“3平台+2模块”体系中,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的课程设置针对健康城市等新兴理论部分内容的输入较少,另外随着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到来和行业技术的变革,增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非常必要;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虽然对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有所补充,但缺少专业学术研究、规划管理、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课程,整体较偏向中小尺度规划设计,且地域特色不明显;创新创业平台目前包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城乡规划创新设计等四门课程类型,显示出基础性的特点,与城乡规划专业融合度不够,且各课程知识体系关联度或互补性弱,且缺少相对应的实践环节,所以这种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就业创业发展趋势;个性化拓展模块包含的“风景园林植物应用”“毕业论文写作与设计规范指导”等6门课程,呈现出对专业课程的知识承接作用不够,知识体系跨度较大,但综合性不足,对于毕业生专业技能提升和多元化的择业帮助有限等特征,因此课程体系建设亟待改革。
        1.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欠缺
        我国学者对于该专业培养方案研究表明,地理学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是很合理,地理类和规划技能类课程均有涉及,但学科联系不是很紧密,并且缺少建筑设计类课程,学生微观规划能力较弱,必须通过考取研究生才能找到好的就业岗位。而工学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比较成熟,课程体系围绕建筑设计而展开,但是区域规划类课程缺乏,本科生微观规划能力较强,宏观规划能力较弱,本科毕业有好的就业前景。结合理学背景和工学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往年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难以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

因此,必须转换人才培养理念,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目标,才可能设计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2.1BIM
        替代传统建模软件
        BIM是一种具有可视化特点的运用工具,通过对不同信息模型的整合与集中,对设计、施工、运维等内容进行整合。但是我国在现在的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BIM这种多元化的工具运用较少。我国城乡规划业应用BIM技术较少,此类人才缺乏,由于运用经验的限制,并且BIM的运用费用较高,城乡规划行业运用BIM技术只是很浅表的阶段,而实践阶段的BIM技术缺乏导致高校人才培养阶段的培养方案制定产生问题,无法对课程体系进行确定,缺少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对专业的基础学习内容多做相应变化,以适应这种类型的应用难题。城乡规划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运用BIM技术,充份发挥BIM技术的自身特点,不仅将作为绘图软件在教学中进行运用,还将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软件进行使用,对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使用,使得学生在高校的入学依始就对BIM技术进行熟悉,通过不断的熟悉与日常的操作,通过BIM所具有的可视性功能,在进行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建筑与规划快题设计、建筑构造、模型制作等课程中,完成对学习内容的可视化学习,加深对知识更进一步的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以及网络平台公开课的形式,通过更加生动与形象的方式,将知识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更加直观的对城乡规划所涉及的细节进行观察,有助于学生形成日后的立体性思维能力。
        2.2培育高素质教师团队
        学校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来改善目前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匮乏的现状。一方面,改变过去学校重学历轻能力的招聘人才的方式,积极引进有公司工作经验且有一定学历背景的人才作为专业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校内教师到公司进行短期培训或者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让教学和规划类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培养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鼓励校内教师建立规划类研究中心,积极参与横向地方规划类课题研究,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提升教师的规划能力,丰富教师的规划阅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长期探索的工程,我们要集中学校、教师、二级学院、学生和校外公司的智慧,大胆改革实践,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
        2.3巩固设计基础,建立特色课程群
        巩固城乡规划专业在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空间战略规划等领域的教学基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①建设交叉融合的空间规划类课程群,着重提升学生的空间意识和综合素质;②建设交叉融合的空间信息分析类课程群,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手段和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③建设交叉融合的人居环境类课程群,引导学生重视“人-地”关系,贯彻人居环境教学思路。
        结语
        我国规划教育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规划教育体现了更强的实践导向,规划教育的重点是“规划”,而不是“城市研究”及“城市分析”。新工科教育改革行动为规划专业的改革、提升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教学正面临城乡发展变革和行业变化引发的优化、调整需求,作为地方高校,面向地方城乡发展需求,借助新工科改革行动对教育理念、模式和途径的整体再设计,将为规划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刘元禄,夏春雨,等.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1):144-146.
        [2]张前荣.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15(6):17-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