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洼陷夹层型页岩油不同岩相地震反射特征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5月   作者:徐元刚
[导读] 钻井实践表明,利津洼陷油页岩段油流井大多以夹层型为主,针对不同岩相-夹层型页岩油的关键甜心要素之一,展开地球物理参数及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徐元刚

摘要:钻井实践表明,利津洼陷油页岩段油流井大多以夹层型为主,针对不同岩相-夹层型页岩油的关键甜心要素之一,展开地球物理参数及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从三维地震尺度上对不同岩相组合纵向发育层段进行地震预测技术攻关,形成了一套基于三维地震的陆相夹层型页岩油不同岩相组合地球物理描述技术序列。
关键词:利津洼陷    夹层型页岩油   不同岩相组合
        1引言
        页岩油是近年新兴的一种热门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北美勘探实践中已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北美地区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资源之一。页岩油产量呈快速增长趋势,约占原油总产量的50%,页岩油勘探开发已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2]。利津洼陷沙三—沙四段广泛发育大套烃源岩,有近百口井在油页岩段获油气显示,展示了页岩油气藏勘探的巨大潜力。随着常规油气藏进入超隐蔽勘探阶段,非常规油气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夹层型页岩油的关键地质甜点要素主要有岩相、裂缝、脆性夹层等,目前对于这些关键甜点要素的地球物理预测技术研究相对匮乏。本文主要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实际工区情况,利用三维正演模拟对夹层型页岩油不同岩相组合地震反射特征研究,形成了一套基于三维地震的页岩油不同岩相组合地球物理描述技术序列。
        2多尺度正演模拟明确不同岩相地震反射特征
        本区大量钻井、测井、录井及试采等资料为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以沙三下段为例,过对地震资料分析发现,储层频率主要在22-25HZ,子波波长为120-140m,周期为40-45ms,调谐厚度20-34m。下面对工区内分油泥岩夹砂岩理想模型、油泥岩理想模型和油泥岩夹层实际井模型三类进行正演分析。
        (1)油泥岩夹砂岩理想模型
        该模型的建立主要探讨理想条件下夹层在地震上有反射特征的极限厚度、多套夹层在地震上的反射特征、相互之间的影响及独立产生反射的极限条件以及不同厚薄的砂组在地震上的反射特征。
        a、单层砂岩,厚度依次增加
        建立模型油页岩段100m,上下顶底层各50m,其中砂岩夹层厚度由10cm增加至25m。速度顶底围岩分别为2600m/s和3000m/s,油页岩段2800m/s、砂岩夹条速度依据实钻井分析给定3200m/s。主频为30HZ,噪音0。

 
        从正演模拟结果来看,夹层厚度1m时开始出现地震反射;随着夹层厚度增加,反射强度逐渐加强;薄夹层反射有偏移现象(偏移量在0-6m之间),夹层厚度达到λ/4时,偏移消失。
        bcd、多层均匀砂岩,厚度、间隔、主频分别依次增加
        模型基本数值给定与a中模型相同。
        一是在此基础上均匀建立四层砂条,间隔为20m,砂条厚度依次给定为为50cm、1m、3m、5m;二是四层砂条厚度给定为5m,相互之间间隔依次给定为20m、24m、32m、36m;三是四层砂条间隔为20m,主频依次给定为30HZ、35HZ、40HZ。
        从正演模拟结果来看,随着夹层总厚度增加,反射强度逐渐变强、偏移量减小;
夹层段层数多比少产生的反射更强;夹层段反射与顶底界面反射有相互消减现象,夹层越厚现象越明显。
       (2)油泥岩夹砂岩理想模型
            

        从过梁76-史141-利页1井连井剖面上(图2-2)可以看到,基质型页岩油主力层组内部发育多个低速高阻段,页岩油中有机碳含量增加时速度会变低,因此为了探讨低速高阻段在地震上的相应特征建立如下正演模型。
        建立模型油页岩段100m,上下顶底层各50m,其中低速高阻段厚度由12cm增加至28m。速度顶底围岩分别为2800m/s和3400m/s,油页岩段3000m/s、高阻低速段速度为2400m/s。主频为30HZ,噪音0。
从正演结果来看,高阻低速段在地震上表现为波峰强反射特征提频后能提高分辨率。随着厚度增加,反射变强。
        3结论
        综合以上正演模型,建立利津洼陷油泥岩夹砂岩、纯油泥岩理想模型及油泥岩夹层实际井模型,形成特征量版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①在油泥岩含单夹层情况下,当单夹层厚度大于等于1m时,出现反射特征;随着单夹层厚度增加,反射强度加强;单夹层厚度小于λ/4时,反射有偏移现象,偏移量在0-6m之间;
        ②在油泥岩含多套纵向均匀分布情况下,上下夹层相互干扰,对地震反射有相互抵消或加强现象;多套夹层在地震上呈现一组反射特征;随着厚度增加、层架间隔增大、主频增加,均能提高纵向分辨率;
        ③在油泥岩含多套纵向不均匀分布情况下,夹层段越厚反射越强;
        ④在油泥岩高阻低速段模型中,邻近低速段在地震上形成一套强波峰反射;无噪音提频理想模型中,较厚低速段反射强度最强;
        ⑤在油泥岩夹层实际井模型中,灰岩和砂岩段在地震上均有强波峰反射特征;从提取的多种属性来看,弧长属性对岩性区分最为敏感。
参考文献
[1]张金功,杨雷.泥质岩类油气藏勘探[A].中国第二届隐蔽油气藏勘探学术讨论会
论文[C].青岛,西北大学,1996.
[2]张建国,张朝启.国外泥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M].1992.
[3]关德师,牛嘉玉,郭丽娜,等.中国非常规油气地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4]董冬,杨申镳.济阳坳陷的泥质岩类油气藏[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20(6):15-22.
[5]刘宏伟.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28(4):186-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