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雯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MSW 300387
[摘要] 新时期的青少年越轨行为逐渐的增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发展。本文将以精神分析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双重角度探讨青少年越轨行为问题,从各个维度为此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越轨 精神分析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群体是社会中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十分重要。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已成为社会中的焦点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滋生既和青少年身心快速发育、感情意志薄弱、情绪波动大等主观因素有关,也和新时期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学校教育严重错位及社会大环境不良因素有关。我国自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青少年犯罪大幅度上升,青少年越轨行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
目前,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种类呈日趋多样化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厌学或逃学(2)对偶像的狂热崇拜(3)沉迷于网络(4)早恋行为和青少年的性越轨(5)青少年暴力、抢劫、吸毒等犯罪行为
由此可见,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与其自身主观因素与客观环境的影响都有着巨大关联,不同流派学者对此也有着不同见解。通过对不同角度对于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探究越轨行为发生原因,并从多方面入手,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提出更为全面系统的对策及建议。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简介
(一)越轨行为
越轨称偏差行为或偏离行为。美国社会学教授戴维在《社会学》中写道“违反某个群体或者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就是越轨行为”。简而言之,越轨行为可以定义为违反或背离道德、社会规范及法律等的行为。[2]郑杭生认为社会越轨是指社会个体、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他认为虽然社会规范具有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规定社会活动空间的只能,但是由于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等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3]
由此我们可以界定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指的是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或法律的行为。在目前来讲,青少年的越轨行为不仅仅是一个个别性的问题,而是威胁青少年健的严重问题。
(二)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格蒙德·弗洛伊德。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指个人最原始的、最本能的冲动,如食欲、性欲、求生欲、等。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使,不理会社会道德、不在乎外在的行为规范。本我的目标是求得个体的生存,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并依照“快乐原则”避苦趋乐,其目的是消除人的紧张。自我是个人自己可意识到的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它由“本我”衍生而来。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使,并调节“本我”的冲动,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行动,能够按照现实逻辑思考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也就是忍受紧张,直到紧张消除。超我,是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道德内化,遵循“道德原则”,监督、管束本我的冲动行为,是人格的最高层次。自我由“本我”衍生而来。它依照“现实原则”行使,并调节“本我”的冲动,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行动。一方面帮助“本我”得到冲动的满足,另一方面又要顺从超我的要求,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工作。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格的基础。[4]
同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个人会经历五个连续发展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赖于前一阶段心理冲突的解决。这五个阶段是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5]在任何一个阶段,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在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焦虑、压抑或压力,或引发越轨行为的出现。这种情况不仅对本阶段人格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后续各个发展阶段。同时,该理论十分强调与母亲的互动关系对个人产生的影响。
(三)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为考察视角的理论。它把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看作是一个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人在情境中”,就是说,人不能被看作一个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体,个人的状态是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注重人与环境各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及环境对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揭示了家庭、学校、等各个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因此,该理论认为青少年问题来自于个人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失衡。此外,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还强调系统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迁必须改变自身结构,从而达到自我改造和完善的目的。
将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探究中,可以将其所涉及内容视为整合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即学生系统、学校系统、家庭系统和社会系统,针对这四个系统开展探讨,以便为后续采取专业的服务工作时,构建出一个互动支持网络。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时,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探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在帮助服务对象适应环境的同时,环境也能为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做出适当的回应与改变。
三、相关问题
(一)人性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把人看做是被动的存在,认为无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青少年在其本身所处的人各阶段上,会有自身存在的矛盾冲突,但这并不受其个人控制,因此,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其自身发展阶段所造成的。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看做是主动的存在。青少年时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完成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它强调人的发展是与环境相互适应的,主张人能够改变环境,亦能被环境所改变。人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应适应,当二者的互动出现问题时,便会导致越轨行为的出现。在青少年成长阶段,他们的心理、生理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受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因此,青少年越轨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其与环境的互动中出现偏差,从而导致问题的出现。
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性的观点归结于无意识的驱动,认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并非其主观能动作用,而是由于其“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出现矛盾所导致的。而生态系统理论则将青少年越轨行为的产生原因归结为其自身与环境互动中产生偏离,引发越轨行为的出现。
(二)产生原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从本我来看,人一出生,就受本能和欲望的支配,人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欲望满足的过程,也就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求平衡,寻找自我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心理不成熟时期,自从与母体剥离之时,就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一方面他有探索的愿望,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另一方面,他也面临着找寻自我,寻求独立的困惑。是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大多意气用事。在他们的心理结构中,超我就相对薄弱,对自身的约束力较弱,很容易由于一时的冲动产生背离社会准则的行为,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同时,精神分析理论十分强调“母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童年时期与母亲的互动关系对孩子日后的成长会产生关键性作用。认为越轨行为的产生究其根源与其和母亲的互动有关。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是出于系统之中的,问题的发生一定是个人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从个人层面来看,青少年少年在学习生活中会因各种原因产生情绪问题,或因缺乏归属感到恐惧和空虚,缺少合适的情绪宣泄方法和渠道,当负面情绪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个体会产生的错误意念容易引发越轨行为的出现。从学校层面来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
然而,各个中小学虽然都有设立心理咨询室,但心理辅导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出于担忧和不了解,少有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的情况。[6]。身处于社会环境中的青少年面对着更多的诱惑与挑战。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养成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情绪易变,容易因突发变故、重大的挫折或伤害,而造成人格发育的扭曲,形成反社会倾向,而青少年越轨行为或许就是将反社会倾向付诸行动的一种。
精神分析论与生态系统理论同样重视家庭成员(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强调母亲的作用)对于青少年越轨产生的影响,但二者在对其产生原因的观点上大有不同,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其个人在无意识支配下,从而产生越轨行为的发生,而生态系统理论更多强调各个系统相互作用导致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出现。
(三)责任归属
精神分析理论将青少年产生越轨行为的责任归属于无意识的驱动以及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互动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认为一个人,从受精卵开始成长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他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婴幼儿期是形成精神结构的重要时期。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左右孩子精神结构的构成,并且在儿时与母亲的互动中会形成“早期经验”,并且这些“早期经验”会再其成长过程中产生无意识的影响。无意识的驱动强调人的本能性的、情欲的、自然性的,肯定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认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是不受当事人主观意识所支配的,而是非理性因素在无意识的驱动下导致了行为的发生。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在情境中”,认为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必须将人的行为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探讨。同时,该理论认为儿时的互动会对日后社会关系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互惠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成功的经验交流可以使人更好的掌握环境,建立自信,并积极调动环境资源。而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其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受到阻碍,导致行为的偏差。同时,朋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朋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龄、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一起建立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它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积极作用:朋辈群体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社会意识,学习熟练社会技能;二是消极作用:青少年在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在人生转折阶段出现偏差。[7]朋辈群体内成员之间相互模仿学习,使得一些辨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容易产生行为上的偏差,导致越轨行为的出现。由此可见,生态理论理论认为,青少年产生越轨行为是由于其在与其他各个系统互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是受其主观能动性支配的,是有意识的存在。
精神分析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同样重视儿童早期经验对其日后发展的影响,肯定了早期经验对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但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强调“母婴互动”的作用。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人与环境及他人的相互适应,伴随个人成长的各个系统都应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负有相关责任。
四、社会工作实务介入
针对于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问题,精神分析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各持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二者皆有各自的有点和不足。在社会工作者介入青少年越轨行为问题时,可以将二者相结合,使其相互补充完善,更好的处理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问题。在充分考虑青少年自身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同时重视其周围环境的建设与改变。
首先,要注重青少年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切实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和帮助。可以帮助服务对象个人了解一些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知识,了解青春期这一阶段的特点,了解自己行为的生理原因以后就方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意识地控制,减少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及频率。知道影响自己行为的心理因素后可以通过与朋辈群体、家人或老师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认识与探索,认识真实的自我,发觉自己潜在的优点,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强化自我表达,从而实现青少年年的自我接纳、自我完整乃至自我实现,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
其次,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同伴多方面入手,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家庭方面,社会工作者或学校社工要全面了解青少年所处家庭状况,对于会成为越轨行为出现的诱因进行及时干预。同时,可以帮助服务对象的父母双方学习一些新的沟通的方式和技巧来改变家庭中的氛围,保证家长与正值青春期的子女进行良性沟通。良性沟通既有利于家庭的和谐相处,又是以身教代替言传来向子女传递与人沟通交往的正面能量,这会对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发展有很大积极影响,从而预防或改善越轨行为的出现。在学校方面,可以协同学校转变教育理念,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根据的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社工的帮助下,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通过倾诉的方式来表达宣泄自己的烦恼。同时社工也要协助学校改善冷漠的气氛,增强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拥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积极健康心态,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出现。[8]最后,从社会层面来看,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而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建设良好社会环境的关键。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宣扬,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除此之外,要注重朋辈群体的作用,可以加强正向的朋辈群体的榜样与支持作用,可以让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在一起行动,增强个人对爱好的注意力。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校园内展开一系列小组活动,让青少年在积极的互动中建立良好心态,从而减弱青少年行为的发生。
最后,针对不同越轨行为,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理论为基础进行介入。对于情节较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较为普遍的越轨问题和现象,可以以精神分析理论观点为基础,在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存在的心理冲突的情况下进行干预和介入。而对于情节较为严重,并且具有独特性的青少年越轨行为,可以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对案主所处的环境以及各个系统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解及干预。做到“因人而异”,以案主为中心,更好的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五、结语
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是威胁青少年健康的一个问题,更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健康中国的巨大的阻碍。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的社会变迁时期, 除了经济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外,社会领域中也伴随着重要趋势的显现。青少年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昭示着未来的发展,肩负民族振兴的任务,但是当前青少年的越轨行为不断发生,不利于自身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青少年越轨问题的分析上,精神分析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以综合的视角多角度看待青少年越轨行为,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出现。在注重青少年自身主观因素的同时,注重其他各个系统的交互作用,在多位分析的视角下,为按住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Yablonsky L. Juvenile delinquency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Northridge, 2000. 52~68, 341~346
[2]杜丹丹, 王志宏. 浅析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 长江丛刊, 2017(08): 243.
[3]谭远宏. 犯罪学视野下的越轨行为研究[D]. 吉林大学, 2010.
[4]李望舒. 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0(12): 81-82.
[5]何雪松: 《社会工作理论》(第二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 第45页.
[6]杨倩.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 山西青年, 2016(13): 1-3.
[7]罗冬冬. 青少年越轨行为背后同辈群体的作用[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5(01): 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