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文化与外语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期   作者:侯晋荣
[导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顶层设计上指出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必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侯晋荣
        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省菏泽市 274000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顶层设计上指出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必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拥有悠久历史,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外语教育必须全面服务和对接国家战略,从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和国际视野三个方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国际话语传播能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文化    外语教育
        一、引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其核心理念是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019年4月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英文版(On Building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2]。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该书英文版出版发行,有助于国外读者深入了解习近平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进行思考,对深刻领悟和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我国外交方针政策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拥有悠久历史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3]。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与互鉴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和西亚的交流要道,从此,中国的丝绸输送到西域,西域核桃和葡萄等植物也开始在中原种植。张骞的出使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代,鉴真东渡历经磨难,第六次终于成功到达日本,之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空前繁盛起来。文化交流使得各国能够吸取他国文化精髓,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日本古都奈良仿制长安建造,日语在汉字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文字系统。可以说,日本的文化与唐代中国的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
        文化的交流推动历史发展与人类进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创新。四大发明陆续传入西方,造纸术和印刷术使欧洲掀起了文字革命,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资料以书籍的形式记录和保存,促进了文化传播;指南针为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提供了技术支持,如果没有指南针,这些新发现或将延后数十年;火药成为欧洲新兴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推动了历史进程。除了用于战争,火药更多用于生产和生活,在开山、采矿、筑路中广泛应用。恩格斯这样评价火药:“火药和火器的使用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经济的进步。”
        元代,一部《马可·波罗游记》使西方对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古国充满好奇,开启了中西方交流的新时代。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海上贸易。近代中国闭关锁国,错过了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被西方赶超。历史告诫我们,开放使国进步,封闭令国落后。唯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才能促进文化的繁荣、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三、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1.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体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内涵,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中,各国之间文化交流频繁,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渐增多。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让中国经典的文化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用中国故事承载中国文化,让中国元素为世界熟知。
        近年来,中国的文学、影视、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频繁走出国门,在世界绽放光彩。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牡丹亭》陆续在纽约、新加坡、巴黎、布鲁塞尔等地巡回演出,将至美至情的中国古典韵味和东方哲学精神传递给世界,得到西方主流媒体《泰晤士报》的高度赞美。2021年1月,中韩签订《关于经典著作互译出版的谅解备忘录》,两国之间将翻译、出版两国经典著作,增进相互理解。新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要提升文化自信,促进中国文化作品在海外的传播,种下一颗中国艺术的种子,开出中国文化的花朵。
        2.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指国家之间经济和军事的较量,软实力指文化的输出和影响力。中国经济GDP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二,已经位居世界大国之列,但我们不能忽视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不够强,文化产品输入多输出少,存在较大的文化贸易逆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和“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强国指某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制定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中国应当发掘具有特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更大贡献。
        孔子学院是提升汉语影响力,传播中国文化的成功案例。从2004年中国设立第一家孔子学院,17年间,这个中文服务和教育机构发展壮大,与162个国家(地区)合作设立541多所孔子学院和1172多个孔子课堂。2020年7月,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高校、企业共同成立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推动孔子学院的转型发展。孔子学院以语言为桥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中医、武术、剪纸、书法、戏曲等文化形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3.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不仅仅要增强经济实力,还要繁荣文化事业,提高文化影响力,使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底蕴和中国追求。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和而不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能够更好地向世界阐释“中国梦”,明确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5] 中国梦与世界梦是一致的,与各国的奋斗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世界。各国之间应通过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信,尊重彼此的不同,实现共生、共享、共治、共赢。
        四、外语教育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世界文明和世界文化因其多样性而丰富多彩,文明和文化依托语言而传播交流,因而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元化的外在表现。2018年9月,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于湖南长沙召开,主题为“语言多样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语言资源保护、应用与推广”。大会表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同时也显示了我国语言文字界在走向世界过程中的话题设置能力。
        中国外语学科建立以来,强调 “浸入式”学习,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基础英语、高级英语等课程皆选取英美国家的文章和作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等介绍西方主要国家的历史发展、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这种“浸入式”学习无疑能够提高英语技能,促进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西方文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用英语流利介绍西方节日,却不熟悉如何用英语讲述中国的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长期西方文化的单向输入使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外语学习中严重缺失,外语学习者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语言承载文化,缺失了文化,语言的表达必然空洞。在语言教育过程中,文化的学习、文化的融入必不可少。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Kramsch)认为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应和母语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并加以对比,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学习包含的应是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学习。[6]我们的外语教育应当开启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和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形态、自然地理环境等状况,进行英语本土化教学,这样方能彰显外语教育的文化功能。[7]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学习必须全面服务和对接国家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逐步从“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我国外语教育政策面临着价值定位的战略转向,即从过去“引进来”为主向“走出去”转型。外语学习中通过文化学习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显得尤为重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首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能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在中国语境下,构建外语学习的基本理论和体系,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新气象、新品质、新作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五、中国文化与外语教育融合路径
        吴岩指出:“外语教育不是小众的事,甚至不仅仅是大众的事,而是普及化的事”。 [8]中国所倡导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顶层设计上指出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必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中国与世界各国对话、沟通与合作,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传播都离不开外语。《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版)》指出大学英语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世界眼光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人才,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增强全球治理能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储备人才。在外语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具体可从以下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和国际视野三个方面进行。
        1.课程体系
        外语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数十年来,外语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并且通过交通、医学、机械、化工等专门用途英语使学生学术英语水平得以提升。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外语的人文性近几年引起重视。外语教育的任务是使学习者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但要学习国外的社会与文化,更要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加快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在课程体系中,英文版《中国文化概论》有必要列入高校学生必修课程,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熟知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在课外阅读环节,中外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经典作品的英文版列成学生必读书单。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同时,不仅能够提升英语水平而且提高对不同文化的感知力,增强文化素养。
        2.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和课程教授中,仅仅通过课堂讲授远远不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在高校教育中基本普及。外语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纳入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课前,发给学生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课上,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思辨能力;课后,广泛阅读,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努力方向。
        3.国际视野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中国的文化元素符号在国际展览中频频出现。各国年轻人热衷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了解中式婚礼、汉服、书法、武术、戏曲等。中国传统节日在国外流行起来,春节时英美主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这些现象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趋于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我们应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
        21世纪的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掌握国际惯例,具有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具备健康心理素质,能够接受多元文化,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与世界各国高校建立友好合作联系,互派学生交流访问,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合作力。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无论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还是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认识本国的文化发展历史、文化来源、文化特点和文化走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独特创造和发展脉络梳理清晰,能够增强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10]在高校外语教育中,注重外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国际话语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M].求是,2021,(01).
        [2] Xi, J. P. On Building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M].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2019.
        [3]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北京:人民日报,2017-10-28(01).
        [5]姚琼,张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与推进路径[J].中国出版,2019(21):56-58.
        [6] 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0.
        [7]王守仁.谈中国英语教育的转型[J].外国语,2016,39(03):2-4.
        [8]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02):3-7.
        [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0] 李博.坚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N].人民日报,2016-11-18(07).

        2019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文化与外语教育融合路径研究”(ZC2019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