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 李璐 贾会祥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潍坊青州 262500)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了解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大学生中的违规违纪、违法犯罪的现象仍有发生,这反映的是大学生法律素养不高、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是大学生法治思维不完善的表现。本文针对大学生法治思维模式不完善的现状,分析提出一些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的对策,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法治思维 专业法律素养 无人机应用技术 法治培养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及大学生法治思维现状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
从字面意思理解,法治思维就是崇尚法治、尊重法律,把法律作为判断是非以及解决问题的标准和手段,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以法律手段和法律方法为依托,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4月第9次印刷。],是具有正义性、规范性、科学性的理性思维,是一种融法律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一般来说,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等方面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4月第9次印刷]。
(二)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进行引导、管理、监督,法治思维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不可否认,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大学生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的影响下,整体法治素养进一步提高,法治观念逐步完善,比如对于合同,尤其是短期实习或就业后劳动合同的签订和遵守意识越来越强,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面对问题时,也越来越多的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然而,大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也依然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除违反学校校规校纪,陷入“校园贷”“传销”陷阱,遭遇或卷入诈骗犯罪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情况的发生也深刻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法律理论知识学习不深、不广,守法、用法能力普遍不高,公平正义的法制观念不强,缺乏法治思维,特别是专业领域的法治思维模式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
基于此,高校更是应该将培大学生法治思维、提升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专业特点,将法治思维培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们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聚力。
二、大学生法治思维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成长环境的影响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为新青年构建起错综复杂的成长背景。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竞争驱动伴随00后青年成长,他们是市场经济的原住民,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原住民,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在此成长背景下,新一代大学生们具备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无法超越的发展优点:在物质取向和竞争意识的驱使下,他们表现的更加务实,目标性更强;正在经历的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使他们思维活跃、思想独立、视野开阔、个性张扬;国际互联网信息化更是造就了大学生们善于运用网络技能、具备明晰的网络思维和迅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然而,这代大学生却也普遍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在他们追求个性张扬、与众不同的同时,也明显存在自我约束力的不足;在获取信息广、接受新事物迅速的同时,容易受到不良思潮冲击的特点;在面对来自就业、生活、发展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时,更是显现出他们的抗压和抗挫折的能力不足的缺点。
(二)高校法治教育实效不佳
1.高校对法治教育的开展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往往存在重思想品德教育轻法治教育的情况,课程结构设置中关于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教育教学环节薄弱,法治教育的效果不好;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对于法治思维水平的提高不重视,在具体教育管理过程中运用法治思维较少,这也不利于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2.学校法治教育形式和途径不丰富。
法治教育的途径单一,形式不够丰富,内容简单、吸引力不强是导致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开展效果不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高校的法制教育,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两门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学习外,往往涉及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教育内容太少,覆盖面小,缺乏系统性,效果不理想。
3.大学生法治意识有待提升,学法、用法、守法的能力薄弱。许多大学生只把学好专业课作为奋斗的目标,甚至觉得自己不可能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懂不懂法律、用不用法相差不大,因此不去学习法律。部分学生学习和了解法律,也只是在面上对公共领域的普遍学习,而针对所学专业领域的法律知识了解或者学习钻研不深、不系统,成为了大学生法治思维建立和完善的绊脚石。
(三)部分专业领域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比如无人机应用领域、智能制造领域,虽然说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一些规制、标准等可以适用的法律制度,但是尚不够健全和完善,存在规定相对滞后、监管主体不够明确、管理规定和法治体系不够全面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高校在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思想上对专业领域法律法规学习的轻视。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主要途径思考
(一)持续弘扬法治精神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渠道之一。推动法治精神建设,可以有力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树立人民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坚定信仰。因此,提升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水平,就需要在其成长环境中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宣传法治国家建设的理念,及时普及国家法治建设的新提法、新政策、新内容,营造良好的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环境,从而树立起当代大学生们对法律的信仰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尊重和认同,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培育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养成维护法律权威、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法治思维
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的背景下,学生工作队伍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人员,其法治思维水平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与法律素养教育的开展。因此,首先应通过专门的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团委、学生处等学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学生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的同时,学习各级各类学生管理、高校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吃透各项规章制度的法治精神。其次,需要在学习领会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工作队伍把握法治精神、法治价值,并在具体教育管理工作中使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和法律方法思考和解决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学生工作并影响和教化大学生,形成法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培养学生法律素养
1.做好法律理论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间,引导同学们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学习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崇敬法律、遵守法律;另一方面,通过开设法律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报告等方式做好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2.活化法治教育的形式。一方面,通过举办道德讲堂、学宪法讲宪法、宪法日宣传、主题手抄报活动等,做好法律普及宣传,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大学生了解法律、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服务活动、案例重现、模拟法律辩论、实习就业专题法律使用培训等活动,引导同学们知行合一,真正在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的基础上,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逐渐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法治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4月第9次印刷。
[2]王瑜.浅析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路径[J].中国轻工教育,2019(06):42-45.
[3]莫小春.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现状及其培育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02):254-255+258.
[4]范灵芝.当代社会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02):11-13.
[5]勇治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127-128.
[6]林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特殊性[J].闽江学院学报,2005(04):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