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筠琍
重庆市巫山县青峰小学 重庆 巫山 404700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课型。《新课程标准》适应时代的要求,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推动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校——巫山县青峰小学地处江南偏远山区,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都是在爷爷奶奶的养育下长大,缺少家庭的教育,更少与外人沟通,甚至和爸爸妈妈的沟通都存在隔阂,只有在学校才和老师同学们接触,所以胆量是学生的弱点,更不用说与别人的交往了,他们说话最多的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而课后他们就远离老师。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
对我校大部分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交往的能力,但学生的口头语言还不算规范,说话不完整、缺乏条理性、用词不当,时常夹带方言,常常有重复啰嗦的现象,交际时忽略了自己的言谈举止、文明礼貌,而有没有礼貌,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效果。说话时落落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表达准确,就能提高说话的能力。通常学生对交际非常感兴趣,但在学校,学生交际机会较少、缺乏校内外沟通,造成农村小学生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的现状,也让老师在教学口语交际的时候不知所措。
现也有很多教师认识不到位,不够重视口语交际部分,常常忽略,重书面写作轻口语表达的倾向较严重,不知如何去上口语交际课,或在口语交际的设计上较为随意,随便说两句就草草了事,导致学生对口语交际失去兴趣。而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交际能力强的人,就连招聘都倾向于口才好的人,而农村小学生可谓是金口难开。
二、课题界定
口语交际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的一个活动,口语交际教学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生动的交际情景、交际活动的设置和开展,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及口语表达水平的一种课型。口语交际应该是个性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型。
我们应顺应时代的需要,推动新课程改革,为小学生真正建造属于学生的课堂。本课题以三、四年级为研究对象,在口语交际教学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交际”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具备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指导我校口语交际课的教学。
3.口语交际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
4.口语交际是作文教学的阶梯
(1)作文的思维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口语交际过程实际上是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的过程,它锻炼着人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为作文充实了基础。
(2)写作的素材在口语交际中积累。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见所闻必然也不同,而且,相同的客观事物,由于人的不同,感知的角度和感悟的深度都是不相同的。口语交际部分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口语交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了解本校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成因及对策。问卷调查、课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家访三方面综合研究分析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现状。
2.创造生活化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3.开展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适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思路
1、挖掘课文中的口语交际资源
小学语文课本上每个单元都设有口语交际专栏,只需一两课时就完成了,这样就使训练有限。所以我们要学会寻找、利用课文中的口语交际资源,在授课中适当渗透口语交际的训练,使之学生得到长期的训练,而不是光靠每单元的口语交际专栏。
(1)从课文的对话入手
课文中不少段落会出现对话部分,而在课文中出现的都是意义深刻、语句优美的文章,学生抓住这些对话,就能受到熏陶,使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如第五册(人教版)《唯一的听众》一课,也有不少对话出现,而且都是生活中较具有鼓励性、关怀的语言。再如第六册(人教版)《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也有不少对话出现,展现了这个孩子为救朋友,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如果上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些很具生活化的语言,其实此过程就是人与人对话的过程。学生朗读后让其思考在什么情境下可以模仿这样的语言,并且示意几个学生进行适当修改和演示,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够学以致用。
(2)利用好课文中的问题进行多元互动
教师在提出问题,可以在多元互动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必须通过大量实践锻炼,才能内化为能力。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 ,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提出问题应作好“互动”前的准备,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还应加强“互动”中的调控,让学生会说。
2、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语交际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活动。而这种言语交际活动往往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口语交际时可以为学生创立特定的环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感觉,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起来,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也会调动出来,学习时的自我表现欲望才会增强。学生就会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创设的情境,最佳地发展口语表达能力。语文课本中口语交际的题目多种多样,需要创设的情境也是各不相同的,学生也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展现自我。
(1)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材中有些内容也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这些语言文字经过老师的口头描述会更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把口语交际回归生活体验,打开学生话匣子,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2)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声音媒体、视频录像、演示逼真图画等,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逼真、充满感情色彩的口语交际环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口语交际情境中激活语言思维,自觉融入交际情境。
(3)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儿童本身对角色扮演就充满着兴趣,脱离自身而去扮演另一种人或事物,充满着新鲜感,正是这种新鲜感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兴趣,在特定的环境或角色扮演中,学生会自觉做出交流,在交流中得到训练。学生对有趣的情节、人物,学生们有很大的兴趣,教师的参与更加让他们有了动力,在师生共演中,进入情境,实现交际能力的训练。
(4)通过模拟社会活动创设情境。课堂教学中虽然能让学生掌握酝酿的口语交际的知识、技能,但单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的实践,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因此,我们除了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训练外,还需要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积极开展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如组织参观、访问、调查、慰问、做好人好事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如果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的话,可以在校内开展模拟社会活动。如模拟在“旅游”活动中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学校和风土人情、景物;模拟“银行”、“餐厅”等服务活动中当服务员等。这样模拟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实际的交往活动打下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作文比赛、故事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如国庆、元旦、五一、五四、中秋等节日举行各种活动,如:“祝福你!祖国”作文比赛、“青春梦想”诗歌朗诵、“月圆中秋”故事会等,让学生克服不敢说、不会说,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各班也可以经常利用班会课举行各种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得到锻炼。学校也可以组织开展全校交友会,让学生不仅与本班同学交流,还提供给学生在大环境下交流的机会,这样,在全校形成了一种口语交际的氛围,学生也乐于交际,从而善于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