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胡仲令
[导读] 语感作为语言能力和语文基础能力的前提,是课堂教学效果检验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学进程评价和扩展的依据
        胡仲令
        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小学   401122
        摘要:语感作为语言能力和语文基础能力的前提,是课堂教学效果检验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学进程评价和扩展的依据。近年来,其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专家和学者及一线教师的重视,对语感及语感教学的研究也逐步展开。语感是学好小学语文的要素,也是评价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培养他们的语感不仅能储备语言材料,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文字能力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关键词:语感培养;小学语文
        引言:对于语感的论述,我国许多教育专家都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定义,使关于语感的理论逐渐细化。尽管如此,对于语感的清晰定义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确定的小概念和不同语词间的逻辑关系。因而在组织语感教学时,常会出现含义交叉、模糊、难以实施的问题。因此对于语感定义的重新认识则显得尤为重要。由定义推及语感与课标相应要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语感培养的策略,从而作用于教学实践,使语感教学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严谨化,实现课标对于语文素养培养的要求,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时代在不断进步,中国也迈步走向全球化,我们往往会因为外国语言的市场需求而忘记了中文的魅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日常的教学中,仔细设计丰富的环节,突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通过一些科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渐渐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感的综合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处于比较低龄的阶段,他们看世界的眼光和成年人是有许多不同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按照他们的思维去看世界,并且支持他们的丰富想象。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写作的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读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教师讲述一篇课文,大可不必分层分段、肢解分析,应让学生多读几遍,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使其进一步体会,并有所深入。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读时配上音乐、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观其行,同时揣摩教师的语气,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情和感[1]。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特别讲究一个“情”字,“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语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而小学生更是情感尤物。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觉、去体验,加之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学生情感的波纹就会涌动起来。
        如指导朗读《司马光》中的语言,就要根据课文中语言的变化,体会司马光有志向,这是人生目标,是他的学习动力。我们也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启示我们也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提出合理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他精益求精,要学就学好,不半途而废,要刻苦勤奋。这种刻苦奋斗的精神也是现在的我们需要学习的。他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一点学习的机会,不浪费时间。我们当今也要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不要虚度光阴。
        二、在语言运用中培养学生语感
        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电视广播等。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活动,组织语言极快,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2]。


        例如《我家的小狗》,作者写自己家的小狗,活泼可爱。因此,语感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深入领会文章旨趣,使语感训练取得显著效果[3]。
        三、课内教学培养语感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朗读的地位,发挥朗读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和思路中的作用。朗读也应注重层次性,发挥有感情朗读的优势,使学生在自主朗读和角色朗读中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和实质。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使每一遍的朗读都能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表述精彩的字、词、句、段、篇章,并引导其积累优美词汇、句段和修辞语法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形成对语言的敏锐觉察能力,从而实现较高一级的阅读即自上而下的阅读,即由经验出发对文章下一步表达的预测和对已阅读内容的认知整合。但也不应忽视对字词的理解,自上而下阅读和自下而上的阅读应有机整合起来。
        语文课程重在感悟与体会,在情感传达过程中,教师的外部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教学热情对学生语感的获得具有较大影响。学生学习往往从无意模仿教师言行开始,尤其在儿童成长关键期对其心智形成的影响更是潜在和深远的。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并注意其产生的影响适时调整,使学生在较好的学习氛围中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活动中领悟、获得自身的认知系统,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监测,对比,检验,完善自身的语感体系。使单纯的无意识模仿学习演变为有意识的提高学习,即学生自主的有目的的提高学习。
        语感的培养应分为形成和巩固两部分。形成即获得初步的,粗浅的,模糊的语言感知力,建立初步的经验、固有知识和现有内容的联系。而巩固则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双方时刻注意运用知识和语言规则,将不确定之处逐步确定,同时检验固有逻辑错误的过程。此时,教师应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结合对学生心理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对照教师的知识结构将自身的认知体系逐步完善和修正。
        汉字的多音多义现象要求在将语言转化为语义的过程结合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将纯粹的语言文字转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图形或者情境,使汉字的语义传达更为具体、形象。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使课堂成为绽放思维火花的场所,达到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和深入发掘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意味,产生一定的思考和追寻。
        吟诵作为阅读方式的一种,在学生语感的培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吟诵适用于古诗词、散文和精彩句段中。通过多遍吟诵使学生自然获得其中的意蕴内涵,让学生在语调的抑扬顿挫中,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丰厚文化底蕴和深层内涵。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互相协调发展。借助于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感培养的理论研究众多,但对于语感培养的可行性措施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 郑长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0, (1)
        [2] 耿伟伟.小学语文语感教学分析[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8,(12):59.
        [3] 詹芹生.浅析小学高段语文语感培养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8,(32):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