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清
广东省信宜市第六小学 525300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教育教学事业要求各等级学校的各个教师不仅要将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还有培养他们的各项学习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写作的倾吐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显而易见与阅读的吸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读写结合的训练方式,培养小学生的读写能力。本文将立足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实践探究
引言:所谓“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原则之一。其中的“读”,代表阅读教学,是指通过阅读课本教材中的例文,提高阅读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中的“写”,代表写作教学,是指通过创作作文来练习文本写作并表达思想情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阅读是吸收文本内容的过程,写作是结合自身想法再现文本内容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小学生更加轻松、准确的理解课本教材中例文的内容与情感,就应该开展读写教学训练,让他们在读中写,在写中读。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促进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开展呢?
一、依托教材想象补白,以读引路,以读带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内部的吸收,它的完善可以为写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1]。写作是对阅读产生的反应,是学生外部的表现,它的创作可以为阅读写作提供教学经验,是对阅读的升华的优化。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小学生可以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依托课本教材的内容,并结合他们在年龄、性格、爱好、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在讲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留有“空白”,让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进行写话练习,将文章中的空白部分运用自己的语言,并结合前后课文的内容,进行填写,以读引路,在读的过程中明白“空白”应该是什么,进而加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
或者,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预习下节课要讲述的文章内容,并根据自己简单的了解书写课前随感,把初读该篇课文的想法与观点记录下来,以此以读引路,以读带写,真正将想象补白做到实处,提高小学生的读写效率,并且可以帮助他们将阅读与写作相联系的展开学习,进而不断加强小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程度,以及不断提升其语言应用能力。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为例,在进行《那一定会很好》一课的教学活动时,由于该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在文章中设置线索的方法,并且可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首先,教师可以让他们自行阅读文章,并书写课前随感,记录文章中“种子”的发展历程。其次,教师可以为课本教材的内容设置“空白”,将一些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遮挡上,让小学生通过自己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分析该部分内容应该填写什么,才能保障种子成长的顺序不被打乱,最终将这种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切实做到以读引路,以读带写。
二、挖掘文本模仿语句,以读促写,以写辅读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在选题立意上,还是在表达手法上,亦或者是字词造句上,都有许多值得小学生学习与鉴赏的地方[2]。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学,切实做到以读促写,以写辅读,培养他们的语言感悟与应用能力,就应该带领学生一同挖掘文本,发现课本教材中可以为学生使用的优秀文字,并且让他们在某个课本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表达手法或者字词造句进行模仿,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字意识。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他们缺乏社会与生活经验,对外界的事物总是有着较大的好奇心,模仿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他们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进行模仿,看到优秀的生活与学习行为也会模仿,所以仿写是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重要途径,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有效桥梁。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挖掘课本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优美的语句或字词,让他们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或情感表达形式,以此在阅读之后进行有意义的写作。
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为例,在进行《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活动时,在课程导入阶段,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并展示一些乡间的图片,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其次,教师引导他们阅读文章,发现该篇文章的“独特”与“迷人”之处,随后让他们进行仿写,根据作者的表达形式,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与景色,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明白作者想要传递的内容与情感,并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切实做到以读促写,以写辅读。
三、课后拓展续写结尾,读中迁移,读中悟写
小学语文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种类较为丰富,形式较为独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时,不应该将教学时间局限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后拓展,并且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中的有些文章的用意是无穷无尽的,有的文章结局也是模糊不清的,属于开放式的结局[3]。
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对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结尾续写或改写,让其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编写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阅读文章内容,还可以激发其写作兴趣,让他们将阅读迁移成为写作,并在写作中感悟阅读内容,以此切实做到在读中迁移,在读中悟写。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为例,在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活动时,该篇文章属于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现状。但是,由于该篇文章的结局较为凄凉,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写结尾,让他们认真阅读文章,根据自身感受,改写“小女孩”的命运,提高其总结与语言运用能力,切实做到在读中迁移,在读中悟写。
结束语
总而言之,正如我国著名诗人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也证明了读书与写作之间的推动作用。如果说写作是一个帆,那么阅读就是可以扬起帆的风,写作只有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与经验,才能确保它可以更加准确的表达创造者的情感与遭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将阅读与写作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牢牢把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切实做到依托教材想象补白,以读引路,以读带写;挖掘文本模仿语句,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等等,以此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魏来.以教材为依托的小学中段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2]金鹏莉.小学语文课堂中读写结合教学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7.
[3]林敏锋.小学语文文体意识下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