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摘要: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弘扬和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做出顶层设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后疫情时代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是高校实践应用领域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一、以正确思想引领构筑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与时俱进做好正确的思想引领,使爱国主义情怀成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和行为自觉。注重培育和践行爱国情感认同,如开展“战疫进行时,祖国在我心中”等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把“战疫”同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创业史、建设史结合,在循序渐进中将爱国情感内化于心。爱国首先是一种情感表达,但不能仅停留在本民族情感体认阶段,还必须建立在国际价值认同之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共同战斗,不惜代价挽救每一个生命,全国动员、全面部署、快速反应、严格有序,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大学生能够客观真实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引导学生科学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正确看待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危难险阻,拓展国际视野,正确辨析国内、国际舆论。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从行为自觉层面加强为国奋斗和实践体验教育,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外化为为国奋斗的报国之行。
二、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高校教学各环节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及各专业课程协同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各环节。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体系,创新课程联动机制,做到既联动共建又各有侧重,形成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常委会上对疫情防控做出统一部署和安排,各地及时有序启动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的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建设应注重将重大疫情应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化对疫情发展变化的正确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价值引领。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育格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以爱国主义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素材充实教学案例库,将抗击疫情伟大实践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中必须把握爱国主义教育导向,将包括“战疫”元素在内的爱国主义灵魂熔铸于专业知识传授中,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育格局,让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后疫情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不仅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的各课程教师联动创新,更需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通过建立教育工作体系,提升教育实效。学校党委提高政治站位,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开设“战疫故事与初心使命”主题党课,提升后疫情时代党课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三、丰富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应注重理性认知塑造和实践养成,还要培育爱国主义氛围,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丰富教育载体,提升大学生贡献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高校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将抗击疫情中的爱国主义元素融入实践教学中,组织大学生延续疫情防控期间的志愿行动和捐赠行动。挖掘和利用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资源,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课堂内移到课堂外,如开展“疫情反思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倾听身边人身边事的“战疫”实践经历,加深对党、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感悟;通过“战疫”主题巡讲团、主题党日、主题班会、主题讨论会等形式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还可通过APP发放“战疫情况调查表”,比较国内外疫情防控情况,用客观数据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汲取全国“战疫”典型案例和宝贵实践经验,开展“战疫”读书月活动,举办“战疫”原创作品征集、志愿者事迹分享、卫生防疫知识竞赛等,使其身临其境地体会英雄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情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还要充分发挥各类载体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融会贯通。高校可组织大学生开展主题阅读分享活动,将每日健康打卡与阅读学习相结合,通过线上交流互动,帮助学生扩充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对疫情的防范意识。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场域
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社交不可或缺的工具。后疫情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利用新媒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优势,加强抗击疫情相关网络内容建设,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应充分利用“云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将相关信息资源有效嵌入全覆盖的微循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构建全媒体场域。利用VR技术搭建现实3D场景,还原疫情防控中的真实影像,使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感同身受。通过建立“战疫”门户网站、网络社群等教育新阵地,鼓励大学生创作相关题材视频、漫画等自媒体作品。再次,充分发挥“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对疫情防控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权威媒体、知名高校等协同开设疫情防控教育专栏,推送疫情防控相关文化艺术作品,实现疫情防控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化校园网络爱国文化场域,借助丰富网络资源,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加强校园网络爱国文化建设。占领互联网舆论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大学生是互联网主力军,其思维方式、交流方式、情感表达,深受网络社会影响。“如何推动新媒体新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结合,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效性的契机,也是面临的新挑战。”疫情防控期间,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思想、言论错综复杂,导致舆论生态复杂多样。一些错误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产生不利影响。要占领互联网舆论主阵地,加强互联网舆情监管。通过客观分析青年学生思想特点和思维模式,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抢占网络宣传阵地制高点,注重线上宣传与线下引导结合,生动、鲜活、真实展现相关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N].人民日报,2020-03-17(1)
[2]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3]李小玲,王建新.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0(4)
基金项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以2020新冠肺炎为例,编号:SMXY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