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陆新凤
[导读] 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而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陆新凤
        桂林市临桂区城区第三小学  541199
        摘要: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而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新的课程标准里,我们能够看到它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最终是为了实现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的目的,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在这个课程标准中所迸发出来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想象力
        引言:有了想象力,人们才能够插上飞翔的翅膀。想象力是指人们踏过陈旧的思维束缚,打破自己的经验局限,用大胆和奇特的方式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从而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因此,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是一种难得的思维品质,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进行想象,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终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本文将以小学二年级的教学为例来展开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教学培养探索。
        一、透过文字看画面,助力学生想象
        语文课本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用文字来进行传述的,这些文字的背后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世间万物的各种形态。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文字背后的含义理解还是不太敏感,没有办法依靠自身的能力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所要描述的画面,所以导致了学生不能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文字所要传达的其他含义。如果学生不能够通过文字进入到作者的意境中,就不能够体会到文字带来的乐趣,进而不能够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例如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如果学生只是单凭文字去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则会觉得小蝌蚪只是经过了几个变化,遇到了几个不同的动物,最终找到了妈妈而已。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呢?首先,要用恰当的感情去朗读这篇课文,朗读是最能够把文字变得生动的一种方法,对于文章中的关键动词,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语气来提醒学生注意;第二,教师提前收集有关蝌蚪成长的图集,最好是漫画,因为小学生现在的认知还不足以能够理解真实的事物,比起真实的事物图,漫画更具有吸引力,也更符合小学二年级的心理认知。有了朗读的感情基调和蝌蚪的成长图集,学生就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蝌蚪历险记的画面,会逐渐地把自己带入到文字中,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蝌蚪,历经了千难万险,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蝌蚪妈妈——青蛙。而在历险过程中遇到的金鱼和乌龟,可以代表在历险中遇到困难时所帮助蝌蚪的“好心人”。无论是把自己当成蝌蚪,还是将蝌蚪在探险过程中遇到的动物比喻成生活中所遇到的人,这些都是一种想象力的呈现,是学生在这篇课文中所积累到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1]。
        二、搭建思维桥梁,助力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二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足以完全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无论是学生的人生阅历,还是思考背景,亦或是文化底蕴和语言修养,都无法和作者的水平在一个高度上,这种差距是真真实实存在的,而且是无法跨越的。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搭建一个桥梁,助力学生走进作者的思想情感中,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和作者进行沟通[2]。
        例如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介绍了几个植物,它们会传播种子,作者用旅行的方式将种子拟人化,使得植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开篇中说到的孩子长大要告别妈妈,四海为家,二年级的学生可能不太理解四海为家的概念和为什么长大了就得离开妈妈,为此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和父母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让学生思考他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小蒲公英离开妈妈的时候,母亲给他准备的是降落伞,这个降落伞需要风助力才能到达远方;小苍耳离开妈妈需要穿上带刺的铠甲才能够去往田野、山洼;从这两个植物中,我们能够看到——孩子在离开妈妈的时候母亲都会给他准备行囊,这些行囊都是符合植物的特点,不正像我们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所需要的合适条件吗?为此,可以让学生思考,他们来到学校,离开妈妈身边,妈妈给他准备了哪些物品。这些物品是否能够对应植物妈妈给它们孩子的备品?所谓的这些备品指的究竟是什么?通过把学生和父母联系到一起,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还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深刻含义。这是一种移情思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延伸[3]。
        三、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凸显学生个性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鹦鹉学舌,而是为了学生能够有独立的思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不能用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语文课本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所要传达的情思,这些情思不断的推动学生成长,让他们学会理解,慢慢变得成熟。
        例如第七课“妈妈睡了”,课文中描述了妈妈睡梦中的样子和睡着的时间。妈妈哄孩子睡觉的时候是在中午,可以说这个时间是非常关键的。中午是一天中人们最困乏的时刻,在这个时候睡着的人们大多都经历了一早上的劳作,母亲的熟睡说明了她的辛苦;其次,熟睡状态中的姿态、呼吸,都从侧面展现出了母亲的形象。通过让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一字一句,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不同的理解和感悟[4]。
        结束语
        伟大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强大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这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证明了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希望小学语文教师的辛勤耕耘能够让小学生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最终飞往更加广阔的知识天空。
        参考文献
        [1]鱼义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路径探究[J]. 考试周刊,2020(47):69-70.
        [2]郝淑菊.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中国校外教育,2018(26):124+135.
        [3]王朝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D].青岛大学,2018.
        [4]刘璐.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J]. 中华少年,2018(13):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