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
成语的运用不仅能在交流中起到有效沟通的作用,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对成语的准确理解,熟练运用,意义不容小觑。中职学生有一定的成语积累,但中华成语非常之多,难免有一些从未听闻,有的虽然知道,却容易与近义词发生记忆混乱,再或者望文生义,仅凭字面意思进行判断,这样不仅容易在考试中失分,还容易在生活中闹笑话。本文就中职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的易错成语部分来论述如何才能高效记忆谈一点自己的方法。
【关键词】成语,博闻强识法,追根溯源法,比较记忆法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1]从试卷题型看,中职考试涉及到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的主要题型集中在基础知识的字词题,成语与歇后语对应是否准确等题型。从日常生活来看,成语的使用不仅能在交流中起到有效沟通的作用,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对成语的准确理解,熟练运用,意义不容小觑。
中职学生有一定的成语积累,但中华成语非常之多,难免有一些从未听闻,有的虽然知道,却容易与近义词发生记忆混乱,再或者望文生义,仅凭字面意思进行判断,这样不仅容易在考试中失分,还容易在生活中闹笑话。本文就中职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的易错成语部分来论述如何才能高效记忆谈一点自己的方法。
一、博闻强识法
中华成语数量非常多,要想全部学习完,难度非常大。但中职生毕竟作为高年级的学习,增加词汇量是必不可少的。博闻强识法,顾名思义,希望学生能够丰富见闻,加强记忆。有时候光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准确记忆,牢记于心,因为词义本身与字面意思几乎找不到关联的痕迹。比如,
(1)瓦釜雷鸣,解释为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简言之,指庸才占高位。
(2)登高自卑,解释为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指做事情必须循序渐进。
(3)立地书橱,解释为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4)晨钟暮鼓,解释为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上述四个成语曾经出现在学生测试卷中,不少同学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根据字面意思作出了判断,认为“瓦釜雷鸣”应该跟雷电有关,“登高自卑”跟自卑有关,“立地书橱”跟书橱有关,“晨钟暮鼓”自然跟钟鼓有关。这些成语看似与字面意思没有关联,出现频率也不高,但极有可能作为迷惑选项出现,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判断时间,学生往往在犹豫的时候选择了错误选项。所以就需要学生扩宽知识面,加强记忆。其实这类成语的意义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都是作为比喻义出现,而且我们可以寻找突破口,比如,瓦釜指沙锅,比喻庸才;登高自卑的侧重点在“登高”,登上高处,自然是一步一个脚印,需要循序渐进的;“立地书橱”的重点,我认为也在“书橱”,书橱自然指书多,或者读书多,比喻为学识渊博的人,也就不奇怪了。“晨钟暮鼓”的关键,钟鼓强调的是寺里的钟鼓声,我们知道听闻寺里钟鼓声之后,会让人宁心静气,发人深省,进而比喻为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就合乎情理。
二、追根溯源法
众所周知,成语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往往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2]追根溯源法,就是追溯成语产生的源头或者与之相关联的故事,这样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比如,
(1)出其不意,解释为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这里的“其”是代词,指对方;“不意”指没有料到。
【典故】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高干在并州据地称王,河东卫固、范先表面要求任太守,实际与高干暗通,曹操没有让他们任太守,由杜畿担任河东太守。杜畿说自己孤身前去赴任,让卫固感到出乎意料,然后分化他们来巩固地位。
(2)自惭形秽,解释为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其中“形秽”指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
【典故】晋朝时期,骠骑将军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很有风度,学问也好,成为全城中心人物。王济的外甥卫玠前来投靠他。卫玠长得眉清目秀、风度翩翩。
王济见了觉得自惭形秽。大家与卫玠谈论玄理,卫玠说的头头是道,精深透彻。
(3)妄自菲薄,解释为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其中“妄”指胡乱的,“菲薄”指小看,轻视。
【典故】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上述成语的产生源远流长,“出其不意”最初强调一种军事策略,典故里特指杜畿乘对方(卫固)不备突然采取军事行动。随着词义的发展,逐渐泛化为突然采取各类行动。后面两个成语不仅可以通过典故加强记忆,还可以从语义的轻重来分析,比如“自惭形秽”指自愧不如,强调自身缺点,程度较轻;而“妄自菲薄”强调自卑心态,近乎完全否定自己,程度较重,所以与“妄自菲薄”搭配的多是“不要”,“不能”,劝诫人们要自信。
三、比较记忆法
通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成语结构极为相近,语义差别也很小,自然被出题老师青睐,但学生也屡考屡错,甚是头痛。比较记忆法,其实就是将两个近义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记忆,这样找到异同点,逐渐强化,自然迎刃而解。比如:
1.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1)不以为然,解释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然:是,对。
(2)不以为意,解释为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上述两个成语在考试中常常出现,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学生们却经常混淆二者。单从词义讲,前者侧重“然”的对立面,后者侧重“意”的对立面。其实学生们还做不到心领神会。还可以从用法上来做一个区分,前者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后者只作谓语。另外还可以从成语的近义词去体会词义的轻重,比如,前者近义词为“嗤之以鼻”、“不敢苟同”、“满不在乎”等,可以感受到前者明显含轻蔑意味,后者的近义词为“漠不关心”,多形容不在意,轻视,但明显词义程度较轻。
2.不忍卒读/不堪卒读
(1)不忍卒读,解释为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2)不堪卒读,解释为形容文章写得凄惨悲苦,令人心酸,不忍读完。也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
上述两个成语中都有“卒”尽,完。也都是用于阅读文章。前者侧重于不忍,后者侧重于不堪,这里的“不堪”指不能。词义明显比前者范围广。
3.临危受命/临危授命
(1)临危受命,解释为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2)临危授命,解释为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作谓语;指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上述两个成语高度相似,重点在“受”与“授”的区别。我们让学生感受通过理解受事和施事的不同,进而理解词义,准确记忆。前者“受”突出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且“命”指任命;后者“授”强调一种主动给予,就好比“授课”,是一种主动过程,而且这里的“命”特指生命,所以是一种崇高的奉献。
希望通过论述以上三种学习成语的方法,学生能在中职语文学习中高效记忆易错成语,拓宽词汇量,进而提升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M].上海教育出版.2007年7月1日第1版第1次:120
[3]胡艳琼,《成语记忆的方法》[J].中等教育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09年04期
[4]谭华玉,《表象对成语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5]《成语大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