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奕而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中学514441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阶段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以核心素养构建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文言文部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语文教师进行解决。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语文课堂;核心素质;高效课堂
引言:语文核心素养通常是指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个人综合能力,其中包括对词汇的积累、对语文知识的熟练程度、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人文素养等等。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对其他课程进行良好学习的基础条件,也是促进其综合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就会导致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从而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文言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对情境式教学法进行应用的时候必须合理地分析文言文的特点,通过情境帮助学生更好进行文言文学习,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知难而上的探索心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自身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以确保文言文教学能够顺利开展,保障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对《烛之武退秦师》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并且准备教学内容,从而利用情景式教学法将学生代入到课文中。本文讲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进行观看,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角色进行扮演,以对话的形式将文章中的内容表演出来,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其学习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重要。
二、引导学生多进行文言文听读、朗读
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是其学习文言文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方法。
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形成朗读的习惯,而学生需要注意的不仅有读准字音,并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课文内容进行想象,从而将自身带入到文章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对文言文《荆轲刺秦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一些读音标准的录音,让学生听完后模仿录音的发音和情感进行朗读,朗读完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描述。文章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充分了解课文中人物的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本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其感性认知的发展。
三、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丰富教学内容
文言文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时需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将生活式教学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体验。教师在对一些写景的文言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一些美轮美奂的地方以及场景入手,带领学生对美好的景色进行联想,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深人学习,从情感深处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文言文水平。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
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文言文教学时,需要注意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理解和吸收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文言文的故事内容,以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对《鸿门宴》一课进行教学时,则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学生在有文章故事大纲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阅读,可以将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进行记录。最后,教师应汇总这些问题,并给学生们进行针对性地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保障文言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需要以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文言文教学,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芳.依据语文核心素养建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48.
[2]李惠珍.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22):89.
[3]汪雪芬.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J].中学语文,2019(2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