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体验式教学新探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王峰
[导读] 语文是相对感性的,文章的作者用文字承载了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诗词与文言文承载了历史与中华五千年文化
        王峰
        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636150
        摘要:语文是相对感性的,文章的作者用文字承载了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诗词与文言文承载了历史与中华五千年文化。这是需要人们用心去感悟的,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情感、阅历仍然不够丰富,对于过去人们的情感总是抱以向往期待的心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抓住学生探寻的心理,通过体验式教学,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内容的体验感,让他们成为课文中的一份子,或者直接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对话,以加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本文,将简述中职语文体验式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应的教育工作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中职;语文;体验式教学
        引言:随着传统教育理念逐渐被淘汰,教师逐渐认识到,一味地填鸭式教学,不但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还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想要切实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且让他们热爱学习,就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下对成绩的执念。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知识,并且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带来帮助。
        一、提高学生体验和感悟能力
        相较于其他科目,语文具备更强的感性,部分课文中承载着较强的教育意义,并且灌注了作者的情感,文章中的人物以及故事也能够通过文字,更加具象化的呈现出来[1]。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优势,也从另一个角度为教师展开的教学活动带来了难度。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作者将自己所想,自己的认识由文章传达给读者,更像是一种隔着时空的交流。对于学生来说,想要让他们透过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学习到相关的品质,接纳相应的知识,就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与作者进行交流,也就要加强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以及感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不同情境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当中,将自己带入到课文中的角色、作者或者是成为整个故事的旁白。用他们切身的体验,来学习相应的知识。
        例如,《静女》一课,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此时青春期的心态利用起来,让学生去描述自己心中完美的另一半。让学生沉浸在对美好的构建与憧憬之中,进而展开后续的教学,以学生的美好幻想作为介质,引入到作者对“静女”的描述。让学生将“静女”形象与自己心中的形象做对比,以此增强他们对诗歌的体验感。
        二、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教学
        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教学活动不宜过度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当以引导者作为课堂上的主要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思维习惯[2]。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应当以教材中的内容以及当地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教学的方式,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让他们自行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推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当下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展开学习,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创设体验式教学。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开展手抄报比赛、广播站等文学活动,加强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文学的参与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坚持文学生活化,尽可能的避免开展的教学活动脱离现实生活,如若在参与文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脱离了现实生活,便无法让他们将自身的文学素养应用起来,并且对文学的认知也会逐渐产生偏见,将其作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形式,因为其无法为自己提供帮助,而不愿参与到其中。
        例如,《劝学》一课,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该课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该课的内容过于“假大空”,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展开适当的引导。并且结合部分生活实例,告知学生学习并非是坐在教室里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活动,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他人的良好品质,更为积极的生活习惯以及能够为自己提供帮助的生活技能。将“学习”的概念宏观化,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并非是传统应试教育下对知识的接收,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让他们更愿意接触生活中大量值得学习的内容,让他们能够在课后不断学习,并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推动力,但是,想象并非凭空而生的,而是基于一个人已知的世界不断延伸拓展形成的[3]。也就是说,想象力仍然无法脱离现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课文中的内容作为想象力的源泉,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顺着课文的内容,不断向外延展,创造一个近乎不切实际,但是却和课文有所联系的世界。
        例如,《廉颇蔺相如传》该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廉颇与赵国上卿蔺相如的故事。二人延伸出了诸多典故,比如“负荆请罪”“将相和”,以及较为著名的“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就可以将这二人的形象立体化,通过科普“战国四大名将”等,让学生正确认识廉颇在战国时期的地位,通过该种方式,构建一个用于后续想象的基底,并为学生讲述廉颇蔺相如传后续廉颇与蔺相如罢免,赵王重用赵括,纸上谈兵等典故,让学生对如若赵王继续任用廉颇与蔺相如结果如何进行续写,以此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感受廉颇与蔺相如最终郁郁不得志以及面向国家走向衰弱时的不甘情绪。
        结束语:
        本文从三方面浅谈了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想要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热爱学习,就必须要让他们与文章的作者达成联系,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像是一次跨时空的交流,打破传统的教学的桎梏,让学生陷入到学习的快乐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永红.谈职业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J].文学教育(下),2020,01:94-95.

        [2]程国建.语文教学的生命化构建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7:26-28.

        [3]王君文.如何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J].中国农村教育,2019,29:23-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