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海燕
江苏省兴化市海南中心校 225700
摘要:问题意识的养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当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后,就会积极思考并探索答案。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也逐渐开始尝试运用多样化方法传授知识。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本文就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展开探究,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可持续性发展;培养策略
引言:问题意识指的就是在数学学习中,当学生遇到超出自身水平的知识后,通过思考仍对其抱有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态,这种心态可以促使学生不断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不断进行引导,让其明确该意识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意识。
一、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数学水平
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先帮助其巩固基础知识。实践证明,一个人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自然也会淡薄。小学生积累知识的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帮助其巩固并记忆数学知识。正所谓:量变引发质变,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利用知识迁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频繁的接触再搭配合理的引导,让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1]。举例来说,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一课时,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对数的概念又一次拓展,因为分数在意义、读法和写法上都与整数有较大的差异。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前,教师要先向其传授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一个情境,“丁丁和当当要出去郊游,午餐时间到了,大家可以帮他们分分食物吗?(屏幕中出示6个苹果、4瓶矿泉水、2个棒棒糖、1块月饼)”学生可以用边说边做手势的方式来表示结果,当分到月饼时,部分学生就会提出问题“一块月饼怎么分呢?”头脑灵活的同学就会说“一人一半吧!”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出分数的表达方式。
二、从兴趣入手,培养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就会主动去探索,去寻找答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从兴趣入手来培养其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着很多生动、形象的事例,学生对其有着较高的兴趣,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时可以合理利用。
另外,大部分班级内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小学生很容易被这些事物吸引,并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2]。举例来说,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火车、电梯、国旗的运动方式,并让学生说一说它们都是怎样运动的,如何表示这些运动。学生则会回答“火车是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电梯和国旗则是上下运动。”利用这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可以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讲解轴对称时,为了让其对这一概念有更深刻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并将其对折,再用剪刀在上面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剪完后将纸展开。让同学们思考“这些图案有什么特征?”学生仔细观察后则会回答“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一样的。”从而引出轴对称的概念及特点。
三、利用实践活动主动探究,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知识点,这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化,对培养问题意识并无好处。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疑惑或是见解。对于学生来说,听过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亲手实践过才可能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举例来说,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应通过谈话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如“大家生活中看过哪些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物体,教室中哪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呢?”学生则会说:“教室内的黑板、书本等都是长方形,手帕是正方形。”之后教师要对其进行夸奖,并再次提出问题“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啊!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哪些疑问或想法吗?”这一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公式,而是让其动脑探索,有的学生会选择用绳子测量四个边,再用直尺测量绳子长度。之后教师在讲解公式,并让其利用自己想的方法来验证公式是否正确。
结束语
总的来说,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其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意识。让其在当下和未来的学习中拥有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需要教师、学生相互配合,互相交流。
参考文献
[1]何伟雄.借助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为例[J].教育观察,2019,837:80-81.
[2]石洁瑜.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