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顾爱兵
[导读]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最好的教师
        顾爱兵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430200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仅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还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主动、愉悦轻松的学习态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数学课以内容有趣、教法新意、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想学、乐学中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引言:学生在上数学课时应该是聪慧灵敏、生动踊跃、极具个性的,而现在却大多表现得枯燥木讷、死气沉沉。造成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逐渐变的沉闷呆板。要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堂重新变得积极向上、轻松愉快呢?又要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待数学教学富有激情和动力呢?
        一、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挖掘学习积极主动性
        教师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年龄小、上课易疲劳、精神易分散的特点,将教学与玩游戏、讲故事、知识竞赛等方式结合起来,营造出活泼有趣的教学氛围及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去探索数学这门学科。当然,所有情境、氛围的创造都是次要的,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魅力才是主要的。课堂上教师在创设这些情境时要注意分清主次,不做太多氛围渲染,避免学生接受到的无关信息过多[1]。不然容易导致学生课上的思维模糊,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下降,在“数感”上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教学情境的创造毫无价值可言,如此便得不偿失了。所以教师应该时刻紧扣教学内容,围绕课程本身特点去创造其独有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使教学课堂上不仅有“趣味性”,更有“数学味”。挖掘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热爱数学、探索数学。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出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教师在创造情境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任务来完成。要在不脱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发挥情境的作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技能、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应具有时代气息。在大数据信息时代下,学生可以获得信息的方式、渠道越来越多了,教师也应从大局观入手,紧跟时代潮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心系社会新闻,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2]。
        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形式。情境形式种类繁多,低年级学生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这些主观的表现形式来创设情境;高年级学生可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方式创设情境。各年级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情境学习,亦会增加学习兴趣。
        三、合作互动,激发情感
        教师与学生本质的关系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应该多进行动态的对话,因为课堂上这样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和关怀,这对数学活动的教学十分具有帮助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困惑,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理论讲解。同时也要让学生体验到动手实践、主动思考、团结协作等方面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拥有自身的判断能力,这样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才会表现的更加自信,面对挫折与挑战敢于迎难而上。学生在悉知个人能力水平的同时又能做到勇于挑战自己、提高自己,自觉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这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学生有了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对待数学这门学科有了深厚的情感,那么在他未来的数学学习中也会更加努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在讲授知识时培养与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做到不仅仅“良师”更是“益友”[3]。


四、作业批改,引入评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数学作业批改,只用简单的“√”和“×”来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成绩等。其实这冰冷的符号直接影响了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严重者更是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这里建议更多的教师在批改完数学作业后,将自己的评语写出来,指出其中的缺点和优点,让学生肯定自己并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评语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不要简单只写个“加油”这样的毫无个人特色的评语,要更地多去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结合学生近期的课堂状态,切实给予鼓励和批评。或者也可以在评语旁边加上自己的手绘笑脸等,都是不错的情感表达。这样带有情感交流的评语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备受老师关怀与期待,之后对待数学也会充满了学习兴趣。
        五、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发育尚处于基础阶段,缺乏足够的自制力,故而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降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导致自身的学习效率无法提高。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其更具吸引力,学生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此过程中,生活化教学素材的引入可以降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助于自身学习兴趣的提高[4]。以《年、月、日》这一课的学习为例,教师在课程导入环节中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同学们都经历过哪些特殊的日子?”通过问题的引导,同学们踊跃拒收发言,有的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生日,有的说出了春节、元宵节等,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随后,教师再通过电子挂历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并对闰年等特殊年份进行拓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这不仅可以有效其学习水平,还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其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教师应当注重对生活化教学素材的引入,积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效果的提高。
        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及方式进行转变,摒弃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弊端。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促进自身的思维发展。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活动、提出问题等,根据学生学情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方法,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课堂实效性的提升[5]。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授课为例,教师先通过故事的形式将教学内容逐步展开,如,“采蘑菇的小姑娘上午采到了10朵蘑菇,下午采到了15朵蘑菇,但是在回家的路上丢了5朵,请问她现在有几朵蘑菇呢?”通过这种故事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习效果也随之得到提升。待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举办小型的计算比赛,如选择几名同学到讲台上,由教师出题,观察哪位同学的计算速度及准确率更高。在这种比赛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培养自身的解题思维,还能在完成解题后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满足自身的表现欲望。由此,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得到加深,对解题技巧的掌握更加纯熟,这不但能够提升其学习水平,还有助于其数学思维的形成,为其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需要教师刻意引导,学生也会主动学习,认真对待每一节数学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而且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常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1:146-147.

        [2]张玉琴.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120-121.

        [3]韩洁.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风,2020,18:101.

        [4]杨学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幻画报,2020(11):175-176.

        [5]李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2020(18):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