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物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付宏伟
[导读]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教学模式受到了重视,在不断的实践与应用中,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付宏伟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610225
        摘要: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教学模式受到了重视,在不断的实践与应用中,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物理教师需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应用信息技术揭示物理本质,直观的展现抽象知识,有效整合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在高中物理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引言: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交流、思维方式。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发展的势头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下探索与构建新教学模式,逐渐整合各类模式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使课堂富有生机,也能让学生刻掌握知识。高中物理教师应当从情境创设、微课应用、合作实验、习题训练等方面入手,践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创设不同教学情境
        在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部分的知识讲解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游乐场中过山车项目的有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理解生活中的曲线运动,并结合已有经验知识说出生活中的不同曲线运动。创设问题情境,先展示砂轮切割钢材的图片,再出示研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实验流程图,提问:从实验中可以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与性质是什么?回答:速度方向就是切线方向,曲线运动存在加速度,并且一定是变速运动。再问:物体做曲线与动的条件是什么?回答: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在不同直线上。创设直观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图片和羽毛球在空中运动的图片,引申出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使其明白不同的运动概念与规则。通过创设不同情境,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质量[1]。
        二、利用微课优化课堂
        在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圆周运动》部分的知识讲解过程中,利用微课视频播放摩天轮、车轮、钟表等运动视频,使学生站在运动学的角度来思考不同物体运动之间的共同特点,知道转动物体上的任意质点都在绕轴心做圆周运动。再利用微课视频介绍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并板书公式:,使其通过观看微课视频理解的比值能够体现运动的快与慢,称之为线速度。再板书公式:,鼓励学生结合教材,探究角速度的定义,激发物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明白连接质点与圆心半径所转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的比值为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ω。利用微课视频展示线速度、角速度与周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明白质点Α在半径为r的圆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周期T内转过的弧长是2πr,角度为2π,由此可知线速度是:,角速度是:,最后得到二者的关系式:v=rω。课后将微课视频上传至互联网班级群,并发送至学生的电子邮箱,让其利用课后时间自行观看学习,在简短的微课视频中学习重点、难点知识。
        三、开展合作实验探究
        在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机械能守恒定律》部分的知识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开展合作实验教学,引导其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培养合作精神。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动能与势能的转化规律图示,让其明白二者之间存在的定量关系,再展示参加奥运会撑杆跳运动员的运动轨迹图,使其明白各种物理过程中的动能与势能转化现象。出示机械能守恒定律数学表达式:,并结合教材中的实验过程阐述定律。引导各个实验小组组装实验器具,下场巡视并检查器具组装的正确性,确定无安全隐患后,利用多媒体教具出示实验步骤指示:组装、接纸带、接通电源、更换纸带、测量、记录、拆解。引导各个小组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探究物体自由下落中的机械能守恒。通过开展合作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意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
        四、进行高效习题训练
        在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率》部分的习题讲解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展示解题思路,进行高效的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出示习题:一辆轿车的质量为,该辆轿车沿水平道路行进时受
多媒体教具细致展示解题思路,既减轻了教师的板书压力,又能引导学生掌握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与正确率[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师应该运用创设不同教学情境、利用微课优化课堂、开展合作实验探究、进行高效习题训练等一系列有效策略,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积极功效。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引导其直观理解抽象物理概念知识,深刻理解不同原理,在实验中深刻体会物理的无穷奥妙。
        参考文献:
        [1]庄思若.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生本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192.
        [2]安红霞,唐京武.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69.
        [3]夏效强.浅谈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6:157-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