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施向辉
[导读] 劳动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教育改革后将劳动教育放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上
        施向辉
        启东市汇龙小学学华分校 226200
        摘要:劳动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教育改革后将劳动教育放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上。为了顺应教育的发展,数学教师应积极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且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因素,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本文就小学数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途径与策略
        引言:劳动教育并没有特定的形式或是限制,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而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更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校和教师都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却忽视了劳动教育,这说明在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由此可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利用良好的课堂氛围,渗透劳动教育理念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至今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错误的认为学生只有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但其实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品质更为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大环境的渲染力来吸引其注意力。在授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讲解知识点时,重视师生交流,利用练习或实践来解答问题。同时,在授课时教师要尊重部分学生的个性化想法,在发现其想法出现错误后,应用委婉的语言进行指正,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渗透劳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1]。举例来说,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一课时,学生大都自己整理过房间,但对物品分类标准理解并不透彻,尚未形成分类意识,也就很难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图片,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图片分类摆放。之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同一个房间整理前后的样子,让其在体会整理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能学习到整理房间的经验,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独立整理自己的房间。通过轻松的课堂氛围,将数学知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借助数学文化,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还没有经历过长时间或强度较大的劳动活动,很难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不易。因此,为了让其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可以将数学文化作为切入点。马克思认为劳动对人及人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价值,在授课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其中蕴涵的劳动观念深度挖掘[2]。举例来说,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学目标就是通过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及运算规律。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传说古时候并没有加减法,聪明的商人为了做生意时更加方便,发明了最原始的加减法,每当出售一件商品时,就在账本上画一道“-”,所有商品售光后,再去清点画了多少道“-”,而需要购进一件商品,就在账本上画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原始的记号就演变为现在的加号和减号。通过向学生展示“+”、“-”的来源的方式,不仅可以渗透数学文化,还可以让其明白数学是人们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艰辛的劳动中蕴涵着人民的智慧。
        三、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来渗透劳动教育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多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并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知识。这一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经过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能否将这潜力挖掘出来,就要看教师是否能合理的进行引导。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观念时,应努力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3]。举例来说,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一)》一课时,教师需要借助“有趣的拼搭”这一事件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在课堂中,教师应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等放置在滑板的顶端,并让学生猜测哪个滚得更快。实践后证明,圆柱体和球可以滚下来,且球滚的最快,长方形和正方形则是慢慢滑下来的。原因是因为球和圆柱体都有曲面,曲面可以借着坡度滚动。在讲解完课内知识后,教师还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车轮”的发展史,古代运输重物的主要方式就是人力和牲畜,但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现,圆木在地上滚的比其他东西快这一现象,就用石斧将圆木截短,在中间凿一个圆洞,并用细一些的木棍将其连接起来,这就是最原始的“车轮”,其最开始的作用就是使人快速搬动超过自身重量的物体。将知识点运用多种方式解读或分析,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部分数学知识与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品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师要重视策略性,千万不要为了渗透劳动教育而忽视教学目标,一旦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只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想和接受能力,经过耳濡目染,自然可以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明喜.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04:66-70.
        [2]尚军升.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51+57.
        [3]俞宏毓,朱向阳,顾泠沅.管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案例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01:43-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