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工匠精神”培养的实施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刚建华
[导读]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性强的课程,并且工业机器人技术又是智能制造领域中生产一线不可或缺的技术,因此在“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
        刚建华
        沧州师范学院  061001
        摘 要: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性强的课程,并且工业机器人技术又是智能制造领域中生产一线不可或缺的技术,因此在“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深入挖掘“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中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采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新模式,围绕“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条主线、四个结合”的教育理念,展开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工科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工匠精神;“三位一体”
        在2017年和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出“弘扬工匠精神”。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关注,既是国家的需求,也是时代的呼唤,体现出新时代加快培养和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前很多高校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还是“两张皮”。本文以《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为载体, 全面推行“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促使学生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内化为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匠的解释是“手艺工人”,即具有专门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现阶段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1]。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简介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智能制造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以三菱工业机器人为载体,配合末端手爪、旋转码盘、传送装置等组织教学,完成“工业机器人认知”“手动操作机器人”“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循环码垛”“机器人装配”五个项目。以企业实岗应用为主,采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企业中的典型应用融入教学,实现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相关理论知识;具备机器人操作、编程与调试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内化为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成了制造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引擎,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必由之路[2]。因此在“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对高端智能制造基地以及激光产业园等企业进行调研发现毕业生存在以下问题:(1)不够爱岗敬业。机器人的安装和调试需要在生产一线完成,工作条件较差,因此人员流动性较大。(2)缺乏精益求精的品质。遇到问题时,由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往往不会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加以论证,选取最优方案。(3)缺乏团队意识。(4)缺乏创新能力。因此,在工业机器人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其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工匠精神培养的设计原则
        以企业的智能制造生产岗位对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目标,围绕“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条主线、四个结合”的教育理念,落实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一个中心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的内涵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中心,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为引领,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二)两个主体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三)三条主线
        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课程建设、能力培养”三条主线,完善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与“工业机器人技术”教学体系建设。
        (四)四个结合
        运用“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梦想与奋斗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合作与创新相结合”[3],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素质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依托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抓好师教学团队建设,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匠心独运、素质精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学团队成员“走出去”,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不仅使教师接受到系统专业的实践锻炼和示范能力的训练,更新原有知识库,与时俱进,实现专业和岗位无缝对接;又能使教师设身处地真切地感受企业中传达的工匠文化及工匠精神,在耳濡目染的匠心精神文化熏陶下,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优秀人才“引进来”,聘请沧州市运河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运河园区河北沃克曼数控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逯宪斌加入教学团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带动教师养成良好的工匠素养。
        (二)结合思政内涵,完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提出了面向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4]。在工程教育认证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程思政内涵,修定了“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标准。
        (1)在培养学生具备工业机器人相关知识以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新增育人目标,如“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吃苦耐劳、责任担当的工匠精神”“提升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拥有安全文明、绿色环保的生产意识”等。
        (2)采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开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3)拓展工业机器人应急处理、工业机器人产业解读等教学内容,确保课程思政能真正落地实施。
        (三)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教学环节
        重新设计教学环节,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责任担当、吃亏耐劳、团结合作”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中,循序渐进,做到寓教于学。如表1所示。
表1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四)采用多元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考核
        为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考核方式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调整了课程中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素质模块评分标准与分值,如项目完成的功能占 60%,思政考核占 40%,将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纳入原有的课程评价体系中。
        (1)强调“安全意识和职业规范”的考核。如果学生没有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操作,如不规范佩戴安全帽、不按要求操作机器人、不遵守实验室规则制定等行为都进行相应的扣分。
        (2)部分项目采用小组考核。在“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循环码垛”“机器人装配”等项目中采用小组考核方式。将项目按工艺流程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小任务,每个成员完成一个小任务由。最终按个人完成情况和小组整体情况两部分进行评分,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如通过示教目标点位置是否精确,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是否最优,工业机器人自动运行之前是否反复调试,工作态度是否认真等细则来考核和衡量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等工匠精神和团结合作的职业素养[5]。
小结
        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对“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尤为重要,通过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采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围绕“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条主线、四个结合”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责任担当、吃亏耐劳、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坚信中国道路,树立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何燕妮,陈永平.“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实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1):96-98.
[2]胡月霞.《工业机器人拆装与调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时代农机,2020,47(06):136-137.
[3]尤光辉,蒋立正,祝洲杰,胡佳斌.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18):98-99.
[4]裴洲奇,马振峰.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1):108-109.
[5]孟稳.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1):3-5.

基金项目:沧州师范学院2020年度教研教改重点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A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