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爱离退休老年人 彰显人文关怀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梁桂兰
[导读]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离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
        梁桂兰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810001
        【摘要】: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离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让离退休老人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离退休生活视为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的社会目标。
【关键词】: 关爱  离退休   老年人    人文关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党对人民的关怀,社会对人民的关爱,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拉近了党与人民的距离。离退休老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预测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20年我国。处于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的老年人数超过600万;到2020年前后我国将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7.78%,伴随着人均寿命延长的持续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众所注目世界变迁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科技信息化、全球人口老龄化等,各方面的进步与变迁剧烈迅速,难免会出现不协调现象,加之现代生活的加快,极易于导致人们的不适应,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亟须大力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离退休是人一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有些老年人突然面对离退休,一时难以适应,甚至认为离退休有损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损于老年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离退休是致命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除了身体本身不好,在离退休和死亡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离退休不直接损害人体的身体健康,但老而无用的感受对人的心理活动有着不利影响,心理学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许多的研究,结果发现,离退休人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阶段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一、离退休综合征的表现
        离退休综合症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离休或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因此,当事者在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适应不了新环境的突然改变,出现情绪上的消极和行为上的偏差,甚至引起疾病,这就是所谓的“离退休综合征”。
        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对未来生活感到悲观失望,自信心下降,茫然不知所措,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害怕见陌生人,有时连亲朋好友也疏于联系。行为退缺,兴趣减退,对过去感兴趣的业余活动也感到索然无谓。懒于做事,严重时连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也不愿意做。
        身体方面主要表现在躯体的不适。常常出现头疼、眩晕、失眠、胸闷、憋气或胸痛、腹部不适、周身疲乏、四肢无力等症状,但到医院去做相应的检查又无其他躯体疾病。或者即使存在某些躯体疾病,也不能解释这些症状。
二、离退休后老年人的心理变化阶段
        首先是离退休前准备阶段,即将离退休的人常常会认为,未来的离退休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人人都要面对,并在离退休前就开始规划离退休后的生活。但此时个体对真正离退休后将要面临的新的社会环境,将要担当新的社会角色,以及自己心理的活动的变化和调试,却往往考虑的不够周到,只是偶尔想到这些问题。
        其次是欣然接受阶段,此时老人们会以一种异常欣慰的心情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学习新知识,结拜新朋友、养花种草、游山逛水等,尤其在从事自己过去想做但又没有时间做的活动,这时的老年人们显得更为快乐无比。
        最后是清醒和稳定阶段,老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计划,突然发现离退休前的许多幻想并不能顺利实现,由于年老体弱、精力下降,有的计划甚至不得不永远放弃,而且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有着强大的惯性,使部分老年人们一下子难以适应突然放慢的生活节奏,兴奋过后的开始对自己年老感到有一种无力、无用、无助和无望感甚至痛恨沮丧。当然,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的差异以及社会条件的千差万别,不是每一个离退休后的老年人都一定要经历这几个阶段,而且经历这些阶段变化的每一个老年人在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的长短也不尽相同。
三、离退休后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一)自身方面
        作为老人自身在离退休之前,不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还要在感情上、行为上接受即将来临的现实,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离退休,具体地说,就是在离退休之前逐渐淡化职业意识,减少职业活动,转移个人的生活重心,增添新的生活内容,初步确定与自己的文化经济背景、生活阅历、性格特点和身体条件等相应的离退休生活模式,为离退休生活早做准备、周密安排。另外,组织亲朋好友也可以开展一些咨询指导工作,为即将离退休人员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做好角色改变的准备,以便更好地适应离退休生活。要保持充实的离退休生活,即能够缩小个人离退休前后出现的心理反差。也要有利于从中寻求和建立新的“个人支撑点”,恢复或维持心理上的平衡。继续发挥余热,避免个人价值感的失落。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如养花、集邮、垂钓、旅游、书画、摄影、看影视剧、欣赏音乐戏剧、阅读报刊杂志、下棋打牌、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烹调、编制、制作手工艺品等。离退休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各显其能,培养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兴趣爱好。
        同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克服孤独感,老年人应认识到离退休后人际交往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应逐渐努力在新的社交圈、新的内容上进行交往,以克服孤独感。增加与周围同龄人或同行的交往,安排一定的时间与之聊天、散步或者进行其他活动,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多交几个知心朋友,以维持和社会的接触。人到老年,虽然退出了岗位,但仍是社会一员,仍应关心国家的大事、社会的发展,不要自我疏远,应量力而行。应尽可能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如社区志愿者、社区安全员等,这样既充实自己的生活,又克服了离退休后出现的远离熟悉群体的孤独感。
        此外,在家庭生活中,应尽自己的所能,关心、体谅其他成员,对家庭大事要发扬民主,小事应尽量随和,以保持家庭各成员之间融洽和谐的气氛,安享天伦之乐。
   正确对待衰老和疾病,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对待疾病的态度,一要警惕,二是不要怀疑忧虑。

在身体有变化或感到不适时,要重视,及时检查,发现疾病及时诊治。保持良好的情绪,增强良好的心理应对能力,使情绪稳定保持心理平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还应该学会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就是要学会宽容。宽容不是把情绪控制住,而是不计较和不追究,要心胸豁达、开朗。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人交往要多取长,少计短,多原谅别人的过失,体谅别人的难处。遇到刚强、耿直的人,要原谅他人的粗暴;遇到忠厚老实的人,要体谅他人的呆气;遇到有才气的人,要忍耐他的几分狂妄。多宽容别人,就少一些争执和冲突,也就是让自己有更加自如适意的心态。
        善待他人就是以礼待人,“谢谢”、“请”或者是会心的微笑。都会塑造一个谦让有礼的老年人形象,必要的时候帮人一把,不倚老卖老,可以使自己赢得更多的朋友;不传闲话,就不会积怨于人,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家庭方面
        已经步入老年期的离退休者,已经度过了更年期的困扰,在这人生转折的重大时刻,重新审视下夫妻关系,并对夫妻生活进行必要的调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每一对刚刚离退休的夫妻,能以不同的方式恢复年轻时的情爱吸引和依恋。时长花前月下,那么,这种“青春恋情”的复苏,一定会有助于离退休初期的情绪稳定以及离退休后的生活适应。还要主动调整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如主动调整自己与子女或儿媳、女婿之间的关系,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同时多关心下一代,多关心亲戚朋友,建立良好的亲情友情关系,就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既能向亲友表达长者的慈爱与关怀,又能在自己遭遇困难和心理挫折时赢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始终保持和社会密切联系与和谐状态。家人对老人的理解以及适当的心理疏导、引导、帮助、陪伴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将有利于离退休老人摆脱心理危机。
        资料证明日本老年人长寿的经验有三个忘记:一忘记死亡,可摆脱对死亡恐惧的困扰;二忘记钱财,可从钱财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三忘记子孙,可卸下为子孙操劳的精神负担。  
        要学会遗忘,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要做好当前的事,从现在的生活中寻找快乐,来弥补旧日的创伤。也要学会幽默,现代医学心理学将幽默称之为“心理免疫力”,因为幽默可是紧张的心情放松,释放心头的压抑,摆脱窘困的场合,缓和气氛,减轻焦虑和忧愁,避免或削弱不良情绪的干扰。幽默可以帮助老人打开心结、驱散心头的阴云。善于用幽默的眼光看待生活,生活就会成为乐趣的源泉,有了幽默感就会表现得自信、镇定,能化痛苦为欢乐,摆脱精神上的枷锁。
        (三)社会方面
        在办理离退休手续过程中,原单位应建议离退休者多给单位提建议,大家仍需要他们的帮助、支持和建言献策。可以推荐他们上老年大学,或参加单位、社区组织的老年人娱乐活动。
        (四)心理体验方面
        善于学习,渴求新知,“活到老 学到老”,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必要时要学习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来帮助自己度过离退休的初期阶段,了解自己,先从剖析自我性格开始。因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同时性格和性别也是影响离退休综合征的因素之一,性格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人人生来秉性不同,脾气性格也各自各异。各自不同性格,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气质风貌,也促成了不同的行为结果。很多人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好的脾气性格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坏的脾气是影响人一生的命运。
心理学者采用绘画方法来缓解郁闷和忧郁的情绪。如禅绕画、曼陀罗绘画,禅绕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不少人还利用它来缓解压力,正因为通过缠绕,人脑可以很容易的进入正念理想状态,逐渐达到深度的专注,在以精致的线条重复画图形时每个人都可以专注于每一个笔画,在这样的意识状态下,心智,直觉和知识都能迅速精确的不费吹灰之力共同运转,在禅绕的世界里,没有比较、没有对错、没有评判只有跟着感觉画,自在愉悦的就好,对老人而言,更可以摒弃接触新生事物,没有绘画功底的恐惧,达到既享受画画乐趣,又静心、养心的作用。
还可以通过曼陀罗绘画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试图用曼陀罗绘画来调节信息,曼陀罗绘画拿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入静。首先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一定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准备阶段所要做的只是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让自己的心如平静的湖面,或者如明镜,这样就能够看清自己,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第二个阶段——专注。在曼陀罗的大圆中绘画,大圆如同结界。在结界内,可以把心里的任何情绪、意象、故事表达出来。老人只要专注当下就好,绘画时尝试保持清醒专注的意识形态,随着画面逐渐的浮现,感受它们所带来的各种心理体验。
        第三个阶段——想象。完全曼陀罗绘画后,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自己的作品,体会它带来的心情及联想。然后可以选择在作品的旁边,或者专门的本子上,用心记下对它的体验,联想和感悟。最后,根据图形和领悟给自己的作品取一个恰当的名字。这样,就圆满的完成了此次的曼陀罗绘画。
        最后在绘画时,尽可能的用各种不同的工具(铅笔、水彩笔、水粉等)不同的内容(梦、心情、logo等)来表达自己,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释怀方式也能达到二者沟通的目的。
结束语:
        离退休老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自身有独特的心理需求与心理特点,但同样也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文的精神理念,注重对人精神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与护理工作中,要本着以人文关怀的原则,为离退休老人提供细心的关爱与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主编:蒋玉芝  《老年人心理护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第153226号
2、主编:孙颖心《老年心理护理与康复咨询》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第007159号
3、主编:张伟新  王港 刘颂   《老年心理学》    南京出版社(2015)第045177号
4、主编: 墨菲《性格色彩心理学》   台湾出版社(2017)第021314号
5、主编:唐东霞  《老年活动策划与组织》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第242767号
6、主编:陈灿锐  高艳红  《心灵之镜》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第124112号
7、主编:杨立雄  《老年福利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第092556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