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蓉
天津外国语大学 300204
摘要:本文通过哲学对教育的定位,论证了知识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身份的特点和转型的必要性,得出结论:他们应在最广的意义上去帮助人们理解这个世界及生活。
关键词:知识碎片化;高校教师;平台;身份转化
研究背景:知识过剩和知识碎片化时代
人类步入21世纪到现在的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通信和信息等行业发展迅猛。与传统的知识传播手段不同的是,知识不再仅限于书面记载和口口相传,或是需要在一个固定的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和讨论。知识碎片化、知识过剩以及知识的快速更新,是这个时代中认知领域的特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再满足培养适应这一时代人才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可以是精神导师,、演说家、辩论家、科学家、聆听者。学生在学校中渴望寻求更多的学习资源、学习途径或学习社团,而不仅仅知识本身。人与人之间的体验不断加强,知识的领域不断更新,从最初兴趣衍生的知识点不断扩大。
一、认知新媒介的出现
认知媒介的发展变化为知识之间的连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因为每一个人的认知背景、学习方法、言谈举止的不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的认知世界。哲学中的建构主义认为,每一个人对同一知识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与认知背景基础之上的,因此,当教师和学生就同一个话题沟通讨论时,他们头脑中的理解也许并不相同,因此,当今教师的功能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因为大家对道理的理解不一样,专业的发展速度是建立在知识更新基础上的,现代交流新技术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很多有共同兴趣或是对解答问题有热情的陌生人聚在一起,或在一个论坛里,很快一个问题就会得到全面的解答,而不是出于某个权威或是某个教师个人角度的解答。“我们现在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来传递信息,通过网路、光盘、卫星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任何其他仪器。(Gamage, 2003)”
二、哲学角度的反思
知识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如何获得知识?我们需要什么方法来认知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并与这个世界联结?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什么样的态度和环境来促成这一伟大的事业呢?这个世界的发展根本动力是什么?什么样的思想和态度会如何改变这个社会和世界,以及人们的生活?
什么是知识?这个定义很难轻易结论。但是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一直试图解释。知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历史上,大学是知识匮乏时期的产物,也是人们面对面讨论寻求真理的场所。在保罗·帕蒂(Paul Pardi)看来,知识需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当事人相信这个观点是真实的。
2.这个观点在事实上是真实的。
3.当事人认为这个观点真实可以被证明。(Pardi, 2011)
从这个角度看,知识的定义是建立在个人视角的基础上的,因此知识本身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大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学生和教师协同合作,共同寻找真理的场所。师生间共同使用的探索真理的方法,以及协同合作的经历要比知识本身是什么更重要。传统意义上赋予教师的权威已经分配给了每一位参与知识探求和真理检验的人身上。新型现代的师生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是协作的关系,共同目标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Woods, 2016)
夸美纽因:人的理性与感官使人具有接受广博知识的能力
17世纪捷克哲学家、教育家夸美纽因在《大教学论》中强调了人接受广博的知识的可能性,他认为,人可以获得关于万物的知识,不仅能够获取较近的事物,也可以了解遥远的事物,不论是空间上的遥远还是时间上的遥远,人们都可以克服困难,测度一切,领悟一切。因为人不仅拥有理性的灵魂,还具备敏感的感官,因此,人类具有认知万物的能力。在承认理性的同时,他也对感觉经验高度评价。(Shan, 2000: 93)
夸美纽因的这种论断鼓励了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动力,并为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方法的可能打下了基础。
雅思贝尔斯:大学的任务是存在、理性、科学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当代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之一,他把“存在”的问题看做是中心问题,存在、理性、科学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成为其构建哲学的纽带。教育问题必须扩展到寻找有关生存的肯定答案,对教育的理解必须基于对人的理解,正是通过教育,真正的人性得以激发、培养、成长和创造。(Shan, 2000: 716)
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他阐明了大学是这种联结的殿堂,他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大学的基本原则是:经过思考去运用一切工具和全面发展人的所有潜能,让学生在一切行动和信仰上做出自己的选择,并通过认知让他们完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负责任的意义。(Shan, 2000: 715)
这就要求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具有创新和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维护大学基本原则的具体实践。在接下来的文字中,雅思贝尔斯对大学中“科学态度”的解释并非狭义地适用于“科学研究”,更具有存在主义的特色,更是完善人格的至高境界,是促进人类认识世界、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贡献的前提。
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科学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为了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事物,能够暂时抛开自我的价值评价,超越某一学派的一孔之见,以及自己目前意愿的局限去进行工作。因此,大学教育的完整过程是从认知和学习为起点,通过哲学思考,将这种思考转化为日常生活和学习。
由此可见,广博的知识是认知这个世界的基础,人类的理性思维具有无限的开发能力,限制人的认知的不是人本身,而是有局限的方法,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尽最大努力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对新事物新思维保持开放的态度。
三、视野与方法的扩展:结语
新时代的科技手段赋予了人与人之间多层沟通,这是理解力、认知能力向着精准和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成人学生的特点,以便减少交流沟通障碍,促进高效的沟通,提高认知效果。
成年学生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和钻研精神,然而,他们的声音却经常被忽视,因为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来到自己的课堂更渴望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是这种想法往往限制了他们对学生具体诉求的探索。例如在传统翻译教学中,较好的译文主要依靠参考书答案、教师的译文或来自词典的解释。但如今,一位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去社交平台寻求答案,可以向源语言国家的人或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去求解,甚至可以直接给作者写信了解其写作意图,而图像和语音识别技术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种学习过程比简单地知道答案更具有价值。
因此这个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更高要求是:不要去急着做出答案,可以运用开放性的启发和建议,以及同样采取与成年学生一起学习探索的态度,并鼓励学生去独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自我阐述和描绘。教师需要从聆听入手,多使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和案例来频频引出深入探讨,在探讨中尊重每一个人的发言和自我表达机会。尽量调整和贴近彼此的认知背景,同时也要积极接受新科技带来的沟通手段,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资源来提高学习效果。正如罗宾·巴罗所说:“教育从根本上就是在最广的意义上去帮助人们理解这个世界及生活。”(Bailey, 2010: 33) 如果学生目标是高校成人学生,那么高校教师似乎更容易将这项职责履行得更好。
参考文献
Bailey, Richard. Robin Barrow, David Carr and Christine McCarthy. (2010). The SA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Pan, Maoyuan & Wang, Weilian. (2013). On Higher Education. Xiaman: Fujian Educational Publisher.
Pardi, Paul. (2011). What is Knowledge? Philosophy News. (available at http://www.philosophynews.com/post/2011/09/22/What-is-Knowledge.aspx)
Shan, Huizhong & Yang, Hanlin. The Summery of Western Classics in Education. Nanchang: Jiangxi People’s Publ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