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三双互融”育人理念研究—以山东高职院校为例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李华
[导读] 课程思政建设对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过程中,存在资源匮乏的现实困境,充分利用地域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合渗透到专业内容中
        李华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对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过程中,存在资源匮乏的现实困境,充分利用地域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合渗透到专业内容中,立足红色文化在育人上下功夫,在“融”字上见真章。以山东红色文化为例,将齐鲁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探索学校与企业双向参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元协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相统一的协同育人理念,为社会主义培养新时代“红专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课程思政;三双互融;育人理念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山东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守护优秀传统文脉,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对提质培优抓好教育,增值赋能推进改革发挥巨大精神动力。
        一、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指出新时代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山东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力推动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山东经验、山东样板、山东模式。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在全省教育系统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工程。2019年,山东省专门成立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对我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理论、体制机制、模式、内容、方法、创新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引导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不同类别课程德育体系、方案、实现路径及规律。
        当前,课程思政的理念已形成广泛共识,学校就如何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需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传承红色基因,聚焦“四史”教育,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红色文化遗存,讲好中国故事,运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突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目标,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二、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
        高校积极传承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教育部、各省教育厅有关部署,在逻辑架构上基本沿着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和融合路径三部分展开,在研究内容上大致选取了中国共产党所形成的红色文化整体元素,部分学者则聚焦当地或某些代表性较强的红色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从协同育人理念的构建来看,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整体设计、路径选择、载体运用上研究相对薄弱,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融合度上稍显不足。
        第二、从协同育人教学过程的实施来看,课程思政建设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红色文化作为课程思政重要抓手,在优化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内容的供给上意义重大,学界对此研究较少。

且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需要研究两者在具体文化形态上的异同,找准二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机制,探索深度融合的必要路径。
        第三、从协同育人教学效果的评价来看,各高职院校虽然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体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但学生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缺少“有效融入”“适度融入”的信度、效度、难度等的分析,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不均衡。
        三、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
        山东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如沂蒙精神、鲁南铁道大队红色教育、鲁西南革命根据地、西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济南战役纪念馆等,此外各地市建有党性教育基地、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党史教育基地,依托当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馆藏革命文物,不断丰富党性教育载体和平台。高校深挖抗战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充分利用我省各地市优势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助力培养“红专”型人才。
        (一)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
        依托地域优势,整合“政行校企研”五方力量,打通“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院校主体、企业参与、科研推进”的双向育人通道,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范围和内容。积极探索“校内基地实效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第一、传承和弘扬地域红色文化首先依托政府,发挥红色基地、党史文化馆、红色旅游路线开发、政府宣讲团等途径开展;第二、高职院校从行业出发,发挥行业指导优势,深入挖掘行业背景下,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互动平台,强化红色文化课堂教学阵地,拓宽网络红色文化教育阵地,在图书馆、实训室、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地广泛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签订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第四、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共建共享红色教育资源,比如图书、影像、VR场馆等;第五、加大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力度,为融合路径及意义研究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元协同
        在课堂上,围绕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创新担当、艰苦创业等模块,通过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系统讲解、情景再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和改革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发大学生建功立业的信心和毅力。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相统一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直气壮地进行公开、直接的理论灌输,同时也要正视和重视其它因素的隐性作用,建设好隐性教育途径,创造与显性教育方法相互补充的教育方法。隐性教育因素不仅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彰显于学校的物质环境(如图书馆、校史馆等建筑物)、文化环境(如、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
        综上所述,教师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讲授思政课、专业课,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学生利用课堂知识、课外实践,关注美丽乡村建设、红色旅游开发、红色设计理念等,提升学生学习和科研能力。在互联网+思政育人模式下,充分运用第一课堂主渠道育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第三课堂网络空间育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

参考文献:
[1]马春影.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01).
[2]杜向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综述[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0,41(04).
[3]张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4(04).
[4]王延光.高校思政课要善用红色文化资源[J].红旗文稿.?2020,(20).
作者简介:李华(1987.8— ),女,山东济南人,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