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玲盈1,林哲2
1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2.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 要]心理危机是心理状态严重失衡的一种现象。思政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的一线力量和直接参与者,也是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上述优势可以为高校思政辅导员充分利用,在日常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及时发现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情绪异常波动、身体机能下降、反常行为、流露自伤自残甚至自杀意图等,精准判别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类型和程度,在此基础上再遵循相关干预原则,依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作出干预。此外,思政辅导员应当定期开展调查筛查、促进预防体系建设、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加强宣传普及力度、注重学生人格教育并协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规范机制,从而有效减少大学心理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心理危机;思政辅导员;判别;干预;预防
[作者简介]计玲盈(1991— ),女,浙江长兴人,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旅游管理学院思政辅导员,助教;林哲(1989-),男,浙江安吉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副主任科员。
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这一概念最早由被誉为“现代危机干预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凯普兰(G·Capl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概念指人类面临突发、难以承受、不能控制的事件时出现心理状态严重失衡的现象。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加剧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巨变,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冲击着正处于青春期中期的大学生们。但由于大学生群体整体社会阅历较浅、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等原因,他们在各种不同环境下极易受到来自性格、学业、情感、家庭、同学、学校、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危机。且因为缺乏正确处理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大学生们在身处心理危机状态时往往不知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予以应对,以致于心理危机状况一步步加剧,最终出现自伤、自残甚至自杀以及危害他人、学校、社会的悲剧事件[ 季建林、赵静波:《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给学生自身及其家庭以及学校、社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上述现象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校自身管理的范畴,而成为了一个影响巨大的社会性问题。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线力量,思政辅导员是与大学生们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群体,其在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危机并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直接影响力。但囿于当前我国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高、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缺位等原因,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科学系统完备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判别、干预和预防机制,高校思政辅导员的优势和作用也无法充分发挥。为此,笔者将从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出发,探寻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判别、干预和预防机制的系统路径,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有所裨益。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判别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前,精准判断辨别其心理危机的原因、类型和程度是必要的基础工作。思政辅导员的工作贴近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们对大学新环境的适应、对大学的认知及开展学习生活等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离不开与思政辅导员进行沟通和交流。相对而言,思政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学业、生活和心理状况等有着更为全面和细致的了解,学生们也较为熟悉和信任思政辅导员。因此,思政辅导员在日常学生教育工作中,应当注重观察学生各方面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萌芽,具体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一)情绪异常波动
情绪是指个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应。需要是情绪的基础,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丘志珊:《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情绪异常波动是大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征兆,表现为过度的情绪化或者情绪突变,如高度紧张、焦虑不安、无故哭泣、抑郁苦闷、悲观失望、恐惧甚至出现恼怒、敌对等。
(二)身体机能下降
在心理危机出现或产生过程中,学生们的身体往往会伴随着诸多生理和心理变化,例如失眠、多梦、食欲不济、头痛、胸闷、血压升高等。[ 苗丹民、王家同:《临床心理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此外,学生们的知觉、记忆、认识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包括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对事物的认识含糊不清,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分辨和做决定能力下降等。
(三)反常行为频发
人的外在行为是内心心理活动的反应。若学生出现学习兴趣降低,无故缺课,成绩陡然下降,饮食、睡眠反常,不讲究个人卫生,损坏自己喜爱的物品,社交技能丧失,拒绝他人任何形式的帮助等非常态行为,则意味其心理状态可能出现问题。[ 王颖珏:《高校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类型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28期。]
(四)流露自伤、自残甚至自杀意图
产生上述意图的学生会不时表达生活中没有留恋或珍惜的人和事物,生活失去意义,希望彻底摆脱现有的状态,也更为关注生和死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有的已经写下遗嘱类的文字并采取某些手段企图自杀。[ 甘燕娜、姜潮、贾树华:《自杀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第24期。]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综合系统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技术对心理状态异常者采取若干方法和措施帮助其缓解心理危机症状并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应对和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从宏观层面而言,高校思政辅导员应当积极主动地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纳入自身思政教育工作,同时注重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品行人格;从微观层面而言,高校思政辅导员应在遵循相关干预原则的前提下,依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干预,具体而言: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四项原则
1.以学生为本原则
思政辅导员必须深刻认识到干预行为是对学生人身和人格的尊重,是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故不应为了干预而干预,而应尽可能多地站在被干预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干预学生对己和对人的危险性。只有在确保各方面安全的前提下,后续的一系列干预行为才能正常开展。
2.及时反应原则
在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后,思政辅导员需要在第一时间介入作出反应,尽快稳定局面,从而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无论情况如何,思政辅导员应当迅速向上级领导汇报,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3.分类处理原则
如上所述,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以及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严重程度均有所不同。因此,思政辅导员在作出第一步反应以后,应当根据从各方了解到的信息,根据被干预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设计安排相应干预方案和方式,明确干预的目标和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4.统筹协调原则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学生、教务、安保、后勤、医院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思政辅导员应当明确自身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参与者之一的定位,在发现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应当迅速向上级领导汇报以及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寻求各方的帮助,有效形成干预合力。尤其是在在遇到超出自己工作范畴和专业能力的棘手情况时,思政辅导员必须立即将被干预学生移送至专业人员处进行处理。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六大步骤(见下列图示)
.png)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方法
1.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咨询辅导
思政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辅导一方面可以通过传统的面对面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包括一对一交流、举行主题班会、组织专家讲座等等,其优势在于咨询辅导的直接性和现场性;另一方面,思政辅导员也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QQ、微信、论坛、微博等平台在保障学生隐私以及提高心理咨询辅导的便捷性和影响力的优势打造全方位的在线咨询机制。线下和线上渠道有机结合,双管齐下,有效提升心理咨询辅导的实效。
2.针对性加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在特定时间段内帮助拓展主体释放来自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培养勇气、毅力、责任心、荣誉感以及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针对身体和心理均处于特殊阶段的大学生,思政辅导员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安排相关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丰富生活阅历,有效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大幅加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樊富珉、费俊峰:《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有效发挥社会各界力量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不仅仅涉及到学生及其家庭,更与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有密切关系。而且如果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得不到有效干预以致于发生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对于学生、高校以及社会均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据此,思政辅导员应当注重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的联系,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其他主体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效发挥同学、老师、家人、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在关爱大学生健康成长层面的作用,以减少其孤独感和寂寞感,增加积极正面的情感,提升其走出心理危机的信心和勇气。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虽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和爆发具有一定临时性、突然性和意外性,但心理危机并非绝对无法预防。事实上,预防不仅先于干预,而且重于干预。只要建立健全完备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实现防患于未然,就有机会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减少甚至杜绝心理危机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辅导员应当着力于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定期开展调查筛查
该工作应自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并以一学期一调查的频率为宜。思政辅导员应注重建立通畅的师生沟通渠道和互动机制,与学生建立互信关系并有意识地通过填写问卷调查、自评表以及一对一谈话和下学生寝室等方式动态掌握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可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从中进行筛查,尽早发现可能、易于或者已经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并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和预警对象。[ 张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对策研究》,《社科纵横》20l0年第3期。]
(二)促进预防体系建设
在校内“校——院(系)——班(公寓)”三级预防层次、“教学——管理——后勤”三重预防平台以及校外“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配合的预防体系下,思政辅导员的作用举足轻重,具体包括在高校自身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门负责心理危机的咨询和处理工作以及对学校心理健康社团的成员、各班班委中的心理委员、宿舍设立的心理信息员进行指导等,并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发挥其在信息报送、早期预防、危机发现等过程中的作用,在高校内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三)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虽然思政辅导员队伍中不乏心理学相关专业的老师,但整体上而言,我国高校思政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建设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各大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条件,通过组织培训、安排进修等方式,逐步实现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常态化和机制化。同时,思政辅导员自身也需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主动提升专业水平,掌握基本方法技能,强化咨询辅导能力,对处理个案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进行总结提炼,做到活学活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切实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处理能力。
(四)加强宣传普及力度
为引导高校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促进其对于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思政辅导员应当积极为学生订阅心理健康书籍,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专栏、举办心理健康节、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学生经验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们逐步掌握心理危机的应对和干预、危机事件级别,如何根据人的认知、外显行为和情绪表现等外在特征或测验来推测个体内心世界,结合情绪反应不足、反应过度、负性情绪持续时间给个体行为影响的典型案例,阐述个体认知、自我观念、人格概念及环境因素折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紧张和内心冲突,并提高认识、对待、解决心理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谢念湘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学术交流》2011年第10期。]
(五)注重学生人格教育
从干预性和预防性的目标出发,思政辅导员应当向学生们普及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与概念,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强大学生的人生理想、道德品行、生命健康以及社会责任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自身逐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抵御各种消极思想或不良观念的能力,形成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高教探索》2015第31期。]
(六)协力构建心理健康规范机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有赖于高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配备、课程设置、咨询辅导、应急处理等具体内容构建起一整套的规范机制。思政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实际经验就上述规范机制的构建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从而助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创“有规可依、依规而行”的良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