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丽
西南民族大学
摘要:观音菩萨是《西游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她集佛性、母性、个性于一身,到处散发着理想的女性光辉、无人能力的人格魅力和智慧,还有对孙悟空乃至对万物的慈悲母性,是作者和读者心中完美的形象。
关键词:观音菩萨;女性;个性;母性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早已妇孺皆知,而这部作品里的女性形象也一直是人们争相研究的对象之一。在《西游记》各具特色的女性中,最主要最理想的角色莫过于观音菩萨,也是整个作品中塑造得最为完美的一位女性。她既是西天取经的筹划者,又是取经团队的监护人;既有高深莫测的法力,又有独立完美的人格魅力,她勇挑重担,忠于职守,保证西天取经的顺利进行;她因材施教,知人善任,督促团队成员性格不断完善;她心怀慈悲,容纳万物,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母性的温暖,在当时男权社会中无处不闪耀着女性个性的光辉。本文就对《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体现出的的女性、人性、母性形象进行研究。
一、理想的女性
观音菩萨是中国民间最受尊崇的神祗之一,本身的大菩萨相是大丈夫相。《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观音菩萨女性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南北朝时期,后经唐宋时期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民间百姓最崇信的佛教神灵。特别是在宋朝时期,观音菩萨被定型为端庄秀美、救苦救难的女神形象。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拥有凡间女子的喜怒哀乐,却完全摒弃了她们的欲望,她清心寡欲、无牵无挂,却又从不逾越天庭的框架。她的存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宗教人物形象,更多的是一个和蔼可亲、具有人性美及艺术美的形象,是作者对女性的神圣化、理想化的结果。
在孙悟空的眼中,观音菩萨的容貌端庄大方、打扮优雅,使他感到和蔼可亲。同时,观音菩萨又有着强大的法力,是取经团队的坚强后盾。每当唐僧师徒遇到危难时,观音菩萨总是能够在危急时刻降妖除魔,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在对待孙悟空的态度上,观音菩萨如同一个慈祥的母亲、老师,总是给予孙悟空相应的指导、点化。可以说以观音菩萨为代表的女性神仙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但是这些女性神仙普遍没有七情六欲,更没有个人情感,总是无私地帮助以孙悟空、唐僧为代表的男性成就理想和事业。
二、超脱的个性
观音菩萨除了有高深莫测的法力之外,又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这内在超脱的个性与其外在高超的法力相互配合,从而很好地担任起西行“总监”的责任。
她勇挑重担,忠于职守。当如来布置“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他众生”这样一个艰巨任务时,观音菩萨慨然应命。在执行过程中,观音菩萨忠于使命,认真贯彻着如来的法旨。她一路行来,通过实地考察而对取经西行有了全盘的规划,并且认真加以设计,不仅充分利用地上各路妖魔,而且还借用了天上诸多神佛的力量。同时,观音菩萨沿途收服了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和沙僧,为唐僧配齐了西行的助手。甚至在收服白龙马之后,观音菩萨还不忘派落伽山山神和土地送来鞍辔。可见,观音对西行取经工作的安排是细致到了极点。
她因材施教,知人善任。为了培养一支坚强的取经队伍,观音菩萨针对不同成员的不同个性特征,采取了不同的教化方式。质朴厚道的沙僧和白龙马,观音菩萨对其以鼓励为主。而猪八戒则稍显不驯,对此,观音菩萨一方面加以规劝, 另一方面又不断对其加以试炼。唐僧的情况则有些复杂,因为他本是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转世,在佛教中的地位似乎还高于观音,同时他又是取经队伍形式上的带头人,以观音菩萨弟子的身份出现。对他,观音菩萨先在从理论上征服,接着她才现出原身,进一步坚定了唐僧西行的信念。
在西行途中, 她对唐僧以勉励劝慰为主,积极协调这位带头人与助手之间的关系,增强其信心,使其最终得以取得真经。最麻烦的是孙悟空,他曾大闹天宫,生性顽皮,心性高傲,本领高强。因此在西行途中,观音对孙悟空的教导也是最多的。她教唐僧用紧箍咒来约束孙悟空,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教诲孙悟空;当孙悟空顽性不改,无赖刁蛮时,观音菩萨更是毫不客气。当孙悟空有了委屈要退出取经队伍时,她又加以耐心地劝慰和鼓励。正是这种软硬兼施,才使得心高气傲的孙大圣真正对自己心服口服。
三、慈爱的母性
观音菩萨在对待孙悟空的态度上,母性十足。
从孙悟空的出身来看,我们知道孙悟空原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一块仙石,吸取日月精华,历时已久,于是五官俱备,四肢健全。因为没有接触社会,所以刚从大石孕育出就野性十足,个性张扬,后来虽在灵台方寸山菩提祖师门下学艺,仍然不守规矩,个性张扬,喜欢在师兄弟面前卖弄本事,被祖师逐出师门。学得手艺之后,拥有了七十二般变化,大闹幽冥府私改生死簿,大闹蟠桃会,大打灵宵宝殿。这样一个绝世神通的神猴就像一个玩世不恭的孩子,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让他很快地成长起来,后果将不堪设想。利用如来佛祖的“五行山”强行压制孙悟空只是暂时的五百年,要使悟空收敛野性、兽性,走向人性,必须采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促使他从自然性走向社会性。那么这个任务只能由富有母性的观音菩萨来完成,因为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教育就像母亲教育调皮的孩子,严厉中慈爱十足,这正是孙悟空成长过程中缺少的。
从取经过程来看,每当在取经途中遭遇挫折的时候,悟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观音菩萨,而观音也总是在孙悟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并全力帮助孙悟空度过难关。然而为什么悟空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不去找其他神仙帮忙,而是先找观音菩萨呢?这正像一个孩子在追求目标途中遭遇挫折,六神无主、无计可施之时唯一想到的就是从自己的母亲那里寻求帮助。这不正是一种先天的对母爱、母性的依赖吗?而观音菩萨的反应,更像一个母亲对孩子又爱又恨,富有很强的恨铁不成钢的母亲情节。
观音菩萨的慈悲不仅在对孙悟空的关爱和教化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对敌人也始终以慈悲之心待之。在收服黑熊精后, 菩萨用紧箍咒制住黑熊,作了落伽山的守山大神;在号山收红孩儿之前, 观音菩萨首先做的是招来本山土地众神,要求他们三百里远近地方,不许一个生灵在地。将窝中小兽、窟内雏虫都送在巅峰之上安生。观音菩萨的慈悲心,广大无边, 又细心备至。
四、结语
观音菩萨作为男权社会的女性,安心做好分内的事情,从不逾越,是男性成功之路坚实的后盾;她不仅高深的本领,还具有超脱的个性、完美的人格,从对唐僧师徒的因材施教到西行取经的巧妙构思与监视,集美貌、才华智慧于一身;她心怀慈悲,容纳万物,也折射出华夏民族对母性的依赖与信仰。纵观《西游记》,观音菩萨每次出场,从穿着打扮到言谈举止,再到性情展现,一颦一笑对读者来说都是一种美的享受,是理想化女性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2]蔡朔冰.《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30(02):125-126.
[3]靳晓敏.《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母性象征[J].科学之友(B版),2008(11):108-109.
[4]王锐,张晓梅.人性·个性·悲剧——《西游记》中铁扇公主形象新解[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40-42.
[5]邢鹏.明代汉传佛教观音菩萨形象——用文物解读《西游记》系列[J].收藏家,2020(03):47-56.
[6]杨晓莉.《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塑造[J].语文建设,2016(36):72-73.
[7]张枫.观音菩萨用人观的启示[J].中国人才,1994(06):48.
[8]赵旭.《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探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2(06):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