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第五中学 745700
在语文教学中,我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为驱动”。
今天,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时,我又“故伎重演”了。
课前,我用一个一分钟四十八秒展示自然界的生物随季节嬗变而发生变化的微视频导入新课——“大自然的语言”。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下注释一的内容,顺势抛出问题:“大自然的语言”和“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哪个题目更好?
几秒的静默后,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讨论了起来。
没想到孩子们竟然一致认为现有标题好。
理由如下:
生1:我认为课文的标题好,因为这个题目更加形象生动,非常有吸引力。
生2:我也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更好,因为编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能够引发阅读者的思考: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她的语言是什么?
生3:我再补充一点,课文的标题更能激发阅读者的兴趣,而原标题学术性很强,一般读者会认为它枯燥乏味,就比如作为学生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有隔阂。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有道理。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是不是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题好文成半?具体地说,写作时,首先要拟一个新颖的足够吸引眼球的题目。题目拟好了,我们写作起来也得心应手的多了。
但是,我个人认为作者的原题更好,因为它的指向性十分明确,从题目中,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出文章要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作为科普文章,他的专业性更强。而现有的题目很含蓄隐晦,就如雾里看花,很难猜测它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生4:老师,你不是说过含蓄也是一种美吗,而且你不是说含蓄美比直白更有吸引力,更耐人寻味吗?陆游说“水重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认为这题目就是一种曲径通幽。
师:呵呵,你能这么说,老师真替你高兴,说明你有很强的思辨力,而且敢于质疑。黑格尔说“怀疑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也给大家讲过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故事,看来你就是未来的“亚里士多德”啊。
接着我话锋一转,“其实呀,孩子们:这种问题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只要你能够自圆其说就好。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看法。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一脸茫然,到目前为止似乎很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那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回头想想到底哪个题目更好?也许还有同学认为这两个题目都不好,如果你能想出比这两个题目更好的,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与此同时,我留给学生两个阅读任务:
任务一: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任务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尝试划分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这两个活动的设置紧扣单元导语目标里面的要求,密切联系新课程标准的对于阅读教学的建议。
有了明确的阅读任务,学生的学习劲头很足。大家沉声静气地阅读着,教室里一片静谧。
我边巡视大家的阅读进度,边反思前半节课的得失。
因为孩子们在“哪个题目好”这个问题上表现的热烈而积极,花费了至少5分钟的时间。今天预设的学习任务恐怕很难完成了。
但是,我却认为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潜默移化地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勇敢质疑,不断探究。学习过程中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待事物的认知态度和探究意识。
十分钟后,同学们相继抬起了头,教室里举起了一双双齐刷刷的小手。
用五分钟的时间,我们交流了阅读结论,从同学们的表现情况来看,阅读效能非常令人满意:96%的同学能够准确说出文章的说明顺序,在我的再三启发和引导下同学们总结出了说理性说明文大部分使用逻辑顺序的规律;87%的同学能够准确划分文本的段落,79%的同学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
接下来,我要求同学们用跳读法快速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这三个问题是紧扣文本主要内容而设计的,通过解决问题来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
大概用了6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很快解决了这些问题。
大部分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较为轻松,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随堂检测的问题。
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我看时间尚充足,就文本里面这句话“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冬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又抛出了一个学习任务:我们甘肃环县恰在山区,那么作者所说的“很多有待调查的地方”是什么?目前是否调查清楚了。你认为,目前如何提高我县的农业生产?有条件的同学,利用周末,走访了解我县目前的农作物品种及、种植时间、产量及制约因素。写一个调查报考。
此任务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关心生活的优秀品质及热爱科学的志趣。
为了让大部分同学都能有切实可行的学习任务,我又设计了一个让同学们课余搜集当地的有关农业的谚语。鼓励大家分组合作,群策群力,届时办一期有关当地农业知识的墙报。
没有多一秒,也没有少一秒,时间刚刚好,就在我最后一个任务布置完后,下课铃声骤然而起。
这是一堂较为令我满意的课,它告诉我们有一种功夫叫无用之用。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开放式的问题为导向,以密切关照学情和生活,紧扣文本的任务为驱动,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还和同学们私下做了交流,90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语文课堂活跃生动,有趣,很能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