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艳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生必修的科目之一,教师需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不仅能够把课本中原有的知识学习好,而且还能有选择的学习课外知识和时事热点。初中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教师要在一旁有指导性的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精心准备一些热点素材,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并在课堂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需要通过鼓励、拓展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初中学生培养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意识;鼓励提问;拓展知识;引导思考
也许会有部分教师不理解,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中生在学习必修科目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难点。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初中阶段性的限制,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采用忽略的形式将难点抛之于脑后,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做到有引导性的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好的提高成绩。教师应当充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一番学习,希望能对广大师生起到一定的借鉴学习作用。
一、鼓励学生提问
想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应明确一点,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具备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地按部就班的将课本中的知识填入脑海之中,再转移到习题的空缺上,整个过程就此结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仿佛只是扮演着搬运工的角色,所有的操作都是机械的,机械的学习会在学生的脑海当中形成短期的记忆,但是一旦过了测试时间,学生依靠机械记忆所掌握的知识点就会完全忘记。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提升来说是颇为不利的。当学生在后续的考试过程中想要再次运用到这些知识点时,学生就会发现学生对学过的这些知识点没有任何印象。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提问,有效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点所产生的深刻印象。
例如,在教授“走进社会生活”这部分内容时,由于概念较多,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也仅仅是把概念记忆在脑海之中,没有与教师更多的互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极大地降低,这将会极大地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主动地鼓励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我希望学生能够将自己内心中产生的第一个问题,大胆的在课堂上提问,我会给这位学生详细的解答,大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会提问,只有通过提问你才能解开心中的疑惑。”当学生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能够提出具有实际价值的问题时,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就会更加深刻,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当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一系列的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经之路。所以,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讲解提问的重要性,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这会帮助学生有利的培养问题意识。
二、拓展课外知识
学生仅仅在学习完课本上的知识后是无法在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因为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考试中往往会涉及到当下的实时热点,教师需要及时地为学生补充素材,拓展课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本上的内容可能就已经产生厌倦心理了,教师再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要有策略的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培养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遵守社会规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当发现有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时,要主动地将学生的精力重新拉回课堂之上,当学生在学习完课本上的知识点后,教师一般会将自己准备的素材拿出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而学生此时已经有些厌倦了,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下面我们要学习的是课外知识,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都能够提出三个关于热点素材的问题,当我点到一名学生回答时,这名学生需要立刻提出三个问题,我会为大家一一进行解答。”学生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会接触到课外知识内容的本质,同时学生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也不得不认真的去学习,精心的提问。
三、引导学生思考
思考是一种抽象概念,也许有的教师会认为,为学生布置思考的作业,其实就相当于没有给学生布置作业,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思考事实上是学生需要借助大脑思考而完成的作业,而学生的思考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当学生不仅需要写练习题,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具体作业,同时也需要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抽象作业,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为学生留有一定时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当教师能够正视学生思考的价值所在之后,就会有效提升自身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认知,这将会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次伟大变革。
例如,在教授“勇担社会责任”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这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较少,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就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思考,同时教师也能监督学生是否认真的完成这部分作业,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好的,现在大家想一想,我们刚刚学完的这部分内容中,有什么是引人深思的?主人公的哪些行为让你觉得有些不符合,或者让你觉得十分赞同?如果有的话,请好好的思考,在十分钟后举手告诉我。”让学生去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后坚持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方式,一个问题被提出了,只有将它解决才算是真正的完成,倘若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提出问题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同时用实际行动去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总体来说,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学习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又需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帮助学生准备素材,拓展课外知识,同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被一步步的培养出来。希望教师能够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并解决在这个培养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让学生像是翱翔于天空的老鹰一般,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中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王明亮.生活化教学法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50.
[2]张万古.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J].网络财富,2010(18)
[3]庄晓卉.强化问题意识 培养批判性思维——以两个网络热点事件案例教学为例[J].生活教育,2017(1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