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梅
北京市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
内容提要:如何理解、把握、使用好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一线教师实践课改理念的一个重要的考验,也是体现教师的高下之分。笔者在教学中大胆尝试,结合案例,说明“依材而教,让学科素养悄然落地”是易操作、行之有效的教材使用策略。
关键词:回归教材、依材而教、落实素养。
2019年9月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海南六省市的高一年级投入使用。
如何理解、把握、使用好新教材,成为了一线教师实践课改理念的一个重要的考验。为了更好的适应教学的需要,我开始了自己疯狂的学习之路:听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权威之言,“教材使用是国家事权、教材编写是国家行为、教材要体现国家意志。新教材导向性强,以学生为本、以核心素养为纲。”思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的金句,“老师的高下之分,在于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路在脚下,现在就走!”品区级教研员张逸红老师的引领,“我们的对策:在了解教材出台的背景、把握教材体例和结构、分析教材各部分功能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历史的角度,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系列的学习,帮助我梳理清晰了教学的思路,找到了教学的方向:依材而教,探“学科素养”落实之路,以期从常规中得出新思考,服务于教学。
我先认真解读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梳理了它们的相互关系,“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时空观念”是史学特征、叙事方式,“史料实证”是史学实证精神、研究途径,“历史解释”是是历史思维、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探究历史的价值取向。对5个“核心素养”4个各层级要求做了细化。在高一年级教学中,我们教学的重点是学科素养水平1-2级的落实。
有了理论的准备,如何依材而教呢?我不断尝试、不断调整。
一、回归教材,有效阅读
各类考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但万变不离其宗,依纲扣本,其中的“宗”和“本”指的都是教材。“题虽在书外,根仍在书中”。因此,“回归教材”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学习能力中,阅读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是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理解把握学习内容的重要能力。
首先,我先给学生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教材结构:单元标题、单元导语、知识线索、知识要求、课标题、本课导入、子目标题、出土文物、学习聚焦、思考点、历史地图、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总结出本书的特色是通史体例,使学生清楚阅读的是什么。
其次,结合教材内容、“学科核心素养”,我再重点指导、点拨学生,使学生清楚教材内容编排突出“实物、文献不同类型的史料、孤证不立、不同史料互证”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最后,我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常用方法,使学生清楚怎么去阅读:全读、通读、略读、精读、对比读。提倡:在阅读教材时,最好能做备注,把动口、动脑、动手结合起来。
通过教师指导的有效阅读教材,学生熟悉了学科术语、知识结构,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可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依材而教,落实素养。
在依托教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教材的整合!教学中,我大胆尝试“依材而教、与常为新 ”。
例如,我为全区教师做的公开课《第13课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整合原则: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1课,为了更好地贯彻新教材编者的“以大时序、小专题”、“点—线—面”相结合方式选择适当的历史内容,突出体现历史发展的基础性和多维性,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对教材的13、14课进行了一些调整,抓住“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个小专题来展开教学。
2、整合内容:整合后的第13课包含“明清朝代的更替”、“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两个子目,内容涉及明清朝代更替、明朝政治制度变化、清朝政治制度变化、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等重大史事;涉及“内阁”、“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等重要概念;此外,本课内容还涉及到核心素养“五位一体”的落实。史事线索清晰,概念复杂,理解难度大。
【教学设计理念】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以不同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获取、解读历史信息、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最后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利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在备课中,我落实徐蓝教授所强调的:核心素养是综合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单个素养的拼接或简单的叠加。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根据课标、教材的内容,有选择、有重点、融会贯通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有时一个问题的探究,交叉落实几个相关联的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探究“明清朝代更替”的问题时,策略:①阅读教材、概括史事,落实素养。在探究“明清都城”变化时,策略②阅读教材地图、找出都城,落实素养。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能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从教材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能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
例如:在探究“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问题时,策略:③阅读教材、填空,落实素养。在探究“奏折制度”时,策略④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落实素养。
通过阅读教材,在解答历史问题时,学生能辨别教科书中的史实和史论;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能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可以熟悉“历史解释”的基本要素;可以养成历史的实证意识。
例如:在探究“明太祖为什么废除丞相制度”、“概括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变化”的问题时,策略:⑤以教材的重点知识为依据、补充史料、阅读分析、落实素养。⑥结合史料、学生命题。
通过结合教材、阅读分析史料,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相关历史术语,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对个别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
用学生命题的形式去阅读、理解教材、史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更好的理解教材的重点知识;训练和提升解题技巧;提升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同时,学生自主命题、讲解答案的生成,也是学生学习过程、成果的呈现,就是学生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历史知识从表面看,似乎是零散的、片段的、杂乱的,但实际上是有系统的、结构的、层次的。让学生以教材为纲、自主梳理知识,学生可以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使用《中外历史纲要》的过程中,我突出课改新理念,坚持通史框架下的探究学习;大胆实践:回归教材、有效阅读;依材而教、落实素养。我的教学基本思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借助史料实证,回到历史现场,叙述历史时序,帮助学生厘清时空观念,借助历史解释走进深处并不断接近历史真实,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家国情怀。
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更高的挑战。作为教师,要有教育者的睿智,“依材而教,与常出新”;教学要如《诗经·国风·卫风》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前行。
参考书目:
【1】徐蓝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 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2】叶圣陶 读书与受教育 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 叶圣陶集:第11卷 1991
【3】刘俊利 基于课程目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渊源与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