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2期   作者:付爽
[导读] 当今社会很多人做事越来越功利化,以至于学校教育也越来越功利化

        付爽
        松原市宁江区实验高中
        138000
        摘 要:当今社会很多人做事越来越功利化,以至于学校教育也越来越功利化。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分数与升学,学校在课程开设中也会越注重片面的知识性培养,要求学生专心于文化学习上,更为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我们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社会精英,但也会社会埋下了隐患。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指出:“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该要渗透人文素养,把学生不仅培养成有文化的人,更要培养成有人文素养的人。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学
        爱因斯坦说:“只交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人,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事情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 人文素养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价值为价值归宿,让学生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增强感受情感能力、加强自我建构能力,从而帮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教师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学艺术、个性心理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学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各个方面做好表率,要有浩然正气,志存高远,积极向上,豁达乐观,浑身带着正能量。爱祖国,爱生活,爱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要有文人的气节,不卑不亢,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人格的熏染。
        教师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为学生做着知识的第一层次的解读。同时教师也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这就是对学生的品格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也要把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因素考虑进去。走入文本,仔细品读,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受到感染。
        二、创设情境,注重自身体验,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写作场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作者的对话,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在充满情感氛围的条件下使学生的健康人格逐步形成。人们对于感受过体验过的事情印象会更深刻,自身体验就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月下的荷塘,欣赏荷塘上的月色,让学生去欣赏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自然如此之美,当你生活中有诸多不如意时,“心里颇不宁静”时,也去感受“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让学生学会处理自己各种情绪,特别是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对于生命不断完善的过程。创设情境,注重自身体验,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智力,培养人文素养。


        三、解读优秀作品,突出人文特点,注重人文素养教育
        文人提倡“文以载道”,就是强调了文字背后承载的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道:“大人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教材选的文本,都是经典之作。教师解读文本时,把作者的情思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感化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人格培养的目的。以文本作为载体,注重人文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尊重个性化阅读。
        尊重个性化阅读,教师要懂得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将学生引入到阅读中,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大力赞赏学生有新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沉浸在文字中,在合作学习的探究交流中,补正自己的认知,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比如学生在阅读《边城》时,大部分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人性美:友善,纯朴,善良。学生关注的重点却有不同,有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世外桃源,有学生看到的是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还有也有学生看到了一个甜美而苦涩的爱情故事。这些都是对的,只是解读的角度不同罢了。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同时,对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提倡学生之间相互探讨。
        其次,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杨振宁指出: “如果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既培养了团体意识,更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在解读文学作品中能相互交流,形成共识。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达到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语文课不能弄成政治课,教育讲究水到渠成,人文素养教育也是如此。在学生深入解读文学作品后,教师要做引导。比如讲到苏轼被贬黄州后的作品《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顺便讲到乌台诗案,苏轼经历了人生巨变,但他却能走出阴影,成就自己。讓学生充分体会苏轼那种“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勇敢面对人生的挫折,敢于跨越过去,才能成就明日的伟大。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也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建立理想人格。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的堆积。”在语文教育中,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刘军.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中国教师,2014(2).
        [2]宋立香.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7(10)
        [3]曾国志. [J].课程教育研究,20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