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发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呈祥中心东溪小学
摘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追求有效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 识.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出, 就是针对课改实验中出现的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而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反思.那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又该如何提高教 学的有效性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运用演示、操作法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单调、枯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的认识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因此,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难点。
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种分法例1时,学生对"每2根一份"不理解,通过演示拿2根放一堆,再拿2根放一堆,告诉学生这就叫"每2根一份"。通过操作能帮助学生建立感知,解决关键性的问题。如教学第二种分法例2时,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能放3盘。让学生自己分苹果,知道关键的一句话: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调动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学生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的一个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重视直观演示,更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参与学习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5"时,引导学生操作小棒,首先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让后让学生思考,要从12根小棒里减去5根应怎么办?对照演示的学具,再想一想"12-5"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是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比较常用的方法,其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都有很强的带动作用,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也获得了大大的满足感,也是对其情感体验的培育。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要过于空泛,要致力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享受这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问题情境:谁能在3、30、300之后填写一个单位,并用等号连接它们?在上述问题情境中,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快,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3元=30角=300分,有的学生说3米=30分米=300厘米。
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摆脱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然后再问学生另一个问题:你能用这节课的知识来表达你在同一单位里得到的答案吗?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新知识的讨论,学生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3米—0.3米—0.03米,3元—0.3元—0.03元。
问题情境的有效创造,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问题分析和思考的愿望,而且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将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有效导入环节
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课堂的引导过程。在进行引导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知识水平、能力、学生特点等综合因素来制定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增强他们的主动探索意识。
例如,在《分一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游戏进行课堂介绍,有效地吸引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数学老师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打算玩游戏,叫动手不动口,答案就是拍了几手。一个听说是做游戏,很多学生都很活跃,积极参与,此时老师继续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手里拿着两个苹果,现在给两个学生,每个学生有多少苹果?”学生们拍手。”由老师可以继续说几个算术问题,让学生拍手计算,计算完成后,老师拿出一个苹果:“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两个学生之间应该如何划分?”实际无法通过拍手计算,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此时老师向学生解释:“你可以给每个人半个苹果,也就是两个人分享一个。自己在黑板上写下?的数字。游戏化教学可以营造教学的轻松氛围,利用生活去实现对分数的理解,使得对分数的理解更为简单、易懂,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创设生活教学情景
想要课堂真正高效起来,必须首先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应对教学生成等各个方面内容的前提工作,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注重提高课堂内容的体系性,为打破课堂教学的块状教学形式奠定基础。首先,教学设计要结合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设计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学设计符合数学学科的学科目标,另一方面能够为教师设计课堂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次,教学设计要完全把握住教材整体体系,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材中的组成部分,用大体系理念去观察和思考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无论是知识的迁移还是延展,都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第三,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细微差别,提高课堂教学预设的系统性。课堂教学预设是教学工作的预演,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关注到教学的系统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做好这三个方面,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减少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就能有效的突破教学的块状形式。
例如《认识更大的数》这一单元中,要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在预设“数一数”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根据教材目标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炼出本课主要让学生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在预设教学内容时,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内容自成体系,也减少了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参考文献:
[1] 黄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学研究,2019(4):42-53.
[2] 周玉升.巧用3D打印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