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刘其顺 徐艳
[导读]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以及动画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刘其顺   徐艳
        山东省益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摘要: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以及动画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借助多媒体技术,既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还能够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由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其进行合理的运用,从而使得小学语文课堂能够得到优化。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优化策略;语文;
        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其内容和形式都蕴藏着丰厚的审美因素,为学生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且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又是伴随着审美活动进行的。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质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激发学生主动去参与审美活动,受到美的熏陶,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者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而多媒体的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则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先决条件。教者只要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便可轻松自如驾驭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23课《神奇的植物工厂》一课时,我设计制作了网络课件,让课件充满童趣化。开始,带着学生进入网上虚拟植物工厂。先参观了“工厂”里的许多水果、蔬菜,这些水果、蔬菜不仅地上有,而且呈立体分布,一根根柱子上也长满了这些绿色植物。可是整个“工厂”不见泥土,只有水。学生的好奇明显写在脸上。教师趁势引导:“参观了这家工厂,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或疑问?”老师话音未落,学生的问题出来了:“水果、蔬菜都是种在土里的,这工厂里怎么没有土?”“没有土,它们从哪里吸取营养呢?”……学生迫切想了解这些问题,探索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我及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师生经过筛选、优化组合后提出主要问题:“为什么说植物工厂是神奇的?你们看到的蔬菜、水果没有土是怎么栽培出来的?”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理解的。这样,把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且为达成目标能积极主动地探索。
        教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多样化的特点,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
        新型的课堂教学要动静结合,赋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既给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又要让学生有冷静思考的时间。而多媒体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一段音像资料《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小丘线条柔和、颜色碧绿。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 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然后让学生谈草原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学生纷纷发言,显示了课堂的生命力。

在讲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时候,屏幕上出现夕阳西下,蒙汉人民依依惜别的画面,这时让学生感悟当时的情景,并写下宾主告别时的话语。课堂结束时,屏幕上出现家乡的名人、特产、 名胜的图片,布置“我当家乡小导游”的体验作业 ,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网络互联网搜索功能,播放与课文的录像,出示相关图片,创设一定的情景,把课文中的人、事、物引入课堂,使学生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沟通了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桥梁,使他们置身其境,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极大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和积极参与的权力。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学生学习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易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能凭借一本教科书,以“三寸不烂之舌”把自己“咀嚼”后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今,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很便捷地搜集到大量的信息资料,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使教材更加完善,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如教学《荷花》一课时,为了突出课文重点,我有目的地进行二次定格: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了“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作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人人明白的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攻自破。
????   有些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就自然而然的走进文章所描写的内容中去了。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先播放能体现当时社会状况的录像 ,看后请学生自由谈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引出课文主人公鲁迅先生,然后播放鲁迅先生逝世时的场景,体现了当时场面的庄严、隆重,以此认识鲁迅先生的伟大品质,激发对先生的爱戴感情。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问题是创新之源,怀疑是创新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质疑。现代多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之中,儿童的情绪一下子被激起,形成了一种内驱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促使学生将心理活动转换为饱满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主动地“质疑”。
        学生质疑时,教师应鼓励他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教师、向教科书挑战。这样才能养成迎接挑战敢于冒险的创新性个性品质,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精神,这样就为创新性人格的形成与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一次,在教学《聪明的公鸡》一课时,我利用现有幻灯片展示狼和公鸡相遇时的情景,有的学生马上问:“狼怎么那么傻,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到底有没有狗就逃走呢?”这一问题立刻引起另一位学生的发问:“图上画的狼往回跑,不就和狗遇见了吗?书上第38页的插图就是这样画的。这不对!”学生不迷信书本与权威,敢于质疑,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多媒体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给课堂教学的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气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创了语文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 赵东义.??家长.?2019(17)
        [2]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J]. 王德刚.??教育信息化论坛.?2017(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