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浅析部编语文教材中老课文的教学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史雅丹
[导读] 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下册,保留下来的老课文篇目为25篇左右
        史雅丹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东街小学
        
        摘要: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下册,保留下来的老课文篇目为25篇左右,而这些老课文也部分进行了重组,改变了位置,增加了语文要素的训练点。教学中,针对这些“老课文”,我们可以紧紧把握语文要素,找准学习重点;牢牢抓住课后任务,找准语言训练点;以综合性学习活动切入,找准课内外关联等有效的教学策略,挖掘并赋予老课文新的内涵和价值。
        关键词:老课新教
        引言:
        2019年9月,小学全年级更换为部编版教材,没有采取以往“蛇蜕皮”的方式,而是部编版教材使用三年后,六个年级直接全面更换,其中,四、五、六年级是从之前的人教版学习的基础上,直接使用部编版,怎样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有梯度的衔接,使得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充分认知、感悟统编版教材选文的编排意图显得尤为重要。“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有适当兼顾时代性。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部编版”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发生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以三年级为例:三上原来共32课,新教材共27课,其中精读20课,略读7课;三下原来32课,新教材28课,其中精读21课,略读7课。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教师使用新教材,应该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加强的用意。三年级上、下册,保留下来的老课文篇目为25篇左右,而这些老课文也部分进行了重组,改变了位置,增加了语文要素的训练点,那么,怎样有效地设计并实施这些老课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中寻求突破。
        一、紧紧把握语文要素,找准学习重点。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选自著名的《安徒生童话》,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在过去人教版中编入六年级上册“童年生活”单元,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平安夜冻死街头,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教学中,会更多地通过体会、感悟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理解深刻的内涵。而部编版教材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被选入三年级上册,位于童话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阅读方面: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写作方面: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更多的着眼点在于对童话体裁的认识和理解上,教学中,应该重点抓住小女孩点燃五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些?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感受到丰富的联想需要现实的支撑,而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想。我是这样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
        (一)初读梳理
        1、教师过渡导入:孩子们,可怜的小女孩临死前曾经几次点燃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
        2、学生初步自由读文,边读边划出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物。
        3、汇报交流。(五次。板书: 第一次   大火炉
        第二次    烤鹅
        第三次    圣诞树
        第四次    奶奶
        第五次    奶奶)
        (二)细读感悟
        1、自读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边读边批注感受。
        2、指名读小女孩第一次点燃火柴后的语句,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温暖、幸福)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3、小女孩在点燃火柴前是怎样的?从课文1——5自然段找找相关语句的描写。
        4、对比读,为什么小女孩会看到火炉?你明白了吗?(小女孩太冷了,她渴望温暖,所以看到了火炉。)
        5、总结学法:
        (1)找到点燃火柴后,小女孩仿佛看到景象的语句;
        (2)感悟小女孩点燃火柴后的感受;
        (3)与前文对比读,感知小女孩的需求和想象的联系。
        6、学生自读自悟描写小女孩后四次点燃火柴的语句。
        (三)深读抒情
        1、自读最后一句,思考:小女孩明明是悲惨的死去了,为什么这句话中有两个“幸福”?
        2、你会怎样读这句话。
        以单元提示的语文要素,只要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感受到文章中基于现实的合理想象即可,而对于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痛苦并不需要过多的挖掘。
        二、牢牢抓住课后任务,找准语言训练点。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掌声》,课后有非常丰富的问题任务,分别是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细读相关语句,体会英子心情的变化;转换角色,从英子的角度讲这个故事。教学这篇课文,就可以以课后的问题任务,作为教学设计的三个层次,递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第一层:学生通过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指导学生汇报交流,用一段流畅的话说清楚英子前后的变化和有这样变化的原因,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可以设计一个补白,搭梯子训练:以前的英子                     (可以用几个词来形容) ,上讲台讲完故事后的英子             
                       。第二层:从课文中画出能够体现英子心情的句子,梳理英子心情的变化。紧张、担心、慌张——( 感动、感激 )——(兴奋、幸福 ),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的能力和批注的方法。第三层:如果你是英子,讲一讲这个故事。提示:1、熟悉课文2——4自然段的内容。2、抓住重点事件,注意人称转换,可以有自己的发挥(比如:心理活动、面部表情等方面)。3、自信表达,做到清晰、流畅,学生可以先在小组中练习表达,再进行展示汇报。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以语言的表达训练为主线,实现借助课文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   
        三、以综合性学习活动切入,找准课内外关联。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赵州桥》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所位于的单元设计了综合性学习版块,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记录并交流。教学本课,可以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切入点进行设计。先让学生收集“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导入新课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再导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最后可以设计“我是小导游”的教学环节,创设情境,结合课文,联系资料,向游客介绍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具体要求:1、可以介绍课文中的赵州桥,也可以介绍你找到的其它历史文化景点;2、介绍时,要选取一、两个点进行生动、详细的介绍,而不是泛泛而谈,留不下深刻的印象。3、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经典的老课文经过沉淀,更富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在新时代背景下,让老课文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小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