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
商南县试马镇红庙小学 陕西 商南
摘要: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不仅具备较强的人文性,还具备一定的工具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分别从小学生阅读现状和阅读的重要性着手,分析出应该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小学,培养,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并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的阅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150万字。但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达到课标要求,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缺乏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讲解中大多数老师采用识词、组词、读文、回顾的教育模式。对扩展阅读课程概念和意识比较模糊及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法不灵活,课堂也是枯燥无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忽略了学生阅读情感的体验。
2.学生的阅读兴趣单薄
有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动力,才会主动阅读。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与年长的学生比较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他们相对来说比较活泼好动,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在控制力和耐心上也相当缺乏。最重要的是,小学生识字较少且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差,会的只有几个简单字词,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拼音的层次,因此其阅读能力自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受限制。学生无法理解文本中的含义和感情,就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就越来越没有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间接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学科。定期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会激发学生敢于思考,单独思考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锻炼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使用语言的表达对文章进行解析和理解,并采取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对文章的字句、各个段落以及文章内容等进行描述。采取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得每一名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讨论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继而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老师的授课重点与难点,大量的阅读和收集其中优秀的语言和词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被动写作的方式转变为主动写作方式,最终全方位地促进小学生的写作质量。这一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对策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无法持续性地关注同一事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应该积极寻找新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课文时,我们可以采用情境引入,留疑激趣,表演生趣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写景类课文时,教师可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并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等方式进行播放,直观地让学生欣赏、了解,抒发感受,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结合文本的品读赏析,从而充分体验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达到景情交融,唤起学生对阅读的热情。而在学习故事时,教师可以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事件等环节提出相应的问题给学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问题的阅读和听讲,也是避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方法。最后,在学生汇报展演环节安排学生分角色将故事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遵循循序渐进的阅读教学原则,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应该仅仅给学生传授一些语文知识,而是教给他们阅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技巧、独立阅读。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特点提出适合学生阅读发展的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这时教师便要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正是这样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正如孩子学走路一样,一步一步来才可以走得扎实。因此在不同的语文学习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要由浅入深,这样长久坚持下来,学生们都可以不断进步,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学生能读懂文章的内容,也就能从中汲取大量的知识,进而从不想读,变为我要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的重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才可以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例如在教室的后面设置一个“图书角”,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每周开展一次“书香伴我成长”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沟通,交换阅读读书笔记,并评选出感悟最深刻或者读书笔记记录最佳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校可以开展“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诗朗诵”、“读书汇报交流会”、“知识竞赛”等等课外活动,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效果的同时,能够营造出一个全校阅读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培养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4.督促学生坚持读书,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学习中非常重要,只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才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接受。学习的好习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课堂上有意识的对他们加以指导,积累阅读量,拓展阅读视野,在量的积累过程中最终实现质的跨越。教师应该从学生接受力和学习能力出发,给他们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引导他们向自主学习方向转变,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定期阅读讨论,组织学生们将自己阅读的作品进行分享、讨论,进而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长此以往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将其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标,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可以具有阅读学习的兴趣,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具有创新性阅读的能力。当然,还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进行阅读教学,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拥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把时间交给学生,把阅读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在宽松、活跃的阅读氛围中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红,王毅.阅读与悦读——谈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3(12)
【2】周登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