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程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汤金霞
[导读]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千篇一律,
        汤金霞
        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打破条条框框,为幼儿提供引导式的教学,通过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出判断,不断调整教育方式,创设有利于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启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注重操作性和游戏性,师生互动,从而生成课程活动网络,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课程活动;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主体性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方面。新的教育理念主张以幼儿个人为主体,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一个健康的幼儿,他们是一个身心俱全和各种能力在不断发展的完整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爱好,能按自己的喜好对外界作出判断和反应,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不同的事物。因此,我们必须将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作为核心内容,强调从知识技能出发去寻找教育目标,通过搜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朋,从而作出有效的判断,不断调整我们的教育模式,唤醒幼儿内心创造的潜能,启发幼儿创新性思维,培养幼儿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有效地促进幼教改革的创新,从而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在幼儿课程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要灵活地转换教育方法,调整教育理念,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激活幼儿对事物主动换位思考的源泉,让幼儿生长在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找到获取经验和学习的方法。下面我就在生成性主题活动课程中,谈谈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现状以及针对问题实施的策略。
        一、在当前的课程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现状
        (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对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把握不到位
        教师在幼儿教育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通常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重视能力、态度与情感的培养,而在实际上却忽视了幼儿发展的主体性,对生成教学的意识比较淡薄,照本宣科地按照教学计划去进行课程教学,没有意识到教学活动是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一个过程,从而成为“计划”的奴隶。因此,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采取一些否定、绝对、转移注意力或者许空愿的策略。有时候面对幼儿提出的突如其来的想法或疑问或兴趣都把握不透,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隐藏的教育价值,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回应幼儿,这样严重阻碍了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二) 教师重视集体性教学活动,而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章程指出,幼儿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基础教育。每个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的速度,各具不同的特点。作为幼教者,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体健康成长。目前,大多数教师往往只重视集体教学活动,而忽视了每一个幼儿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都有差异;如果缺乏对每一个“个体”最近发展区的敏感觉察与适应,就会使每一个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抑制了个性发展。长期以来,预设性的课程设计,导致教师机械式的“为教而教”,而不能真正地使课程顺应幼儿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去设计,这样也会严重地阻碍了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二、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对生成性课程要有正确的认识
生成性主题教学活动是生成性课程的一种主要形式。针对诸如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首先要在概念上对生成性课程有所认识,理解生成教学的涵义、价值,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在计划中渗透生成性教学的思想,在实施中对个性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应付。当孩子发现了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顺应幼儿提出的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教师对孩子突发的想法、兴趣应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随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也可以设置悬念,以引发幼儿对此问题更大的关注,鼓励他们去探索、实践,在探索和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要结合活动的实践过程不断总结成败得失,反思教育行为,坚持写反思笔记,捕捉教育灵感。这就是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素质的深层要求,这样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能进一步地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我们在生成性主体活动中,应该积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如何在生成性主题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动性
幼儿的主动性应该指他们面对外界事物的时候,能积极主动地作出反应。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的热情,主动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我们还要积极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幼儿自让而然地形成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某个目标的气质。我们每一个幼儿生长在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生活背景、家长的文化水平参齐不齐,所以,幼儿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经验各有差异,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接触中,会产生形形式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最能反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因此,我们作为幼教者,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我们要捕捉和了解幼儿的兴趣指向,整合我们的教育目标,生成一个个教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一次,我在组织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突然听到天空上传来“嗡嗡嗡”的声音,循声而看,原来天空中盘旋着一架直升飞机,他们平时真正看到飞机的机会少,于是不顾一切追着飞机奔跑和兴奋地尖叫,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飞机为什么能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呢?它是怎样降落的?……孩子们一下子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孩子们展开无限的遐想。我马上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组织一次轻松自由的交流,让孩子们围绕着“太空”谈谈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一下子,整个现场立刻热闹起来,小朋友们思维活跃。最后,我通过收集并归纳,记录了一些列关于“飞机”与“太空”的问题。我顺应孩子的兴趣,生成新的课题活动,如“神秘的太空”“飞机是怎样制造成的”“遨游太空”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孩子的兴趣高涨,都纷纷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三)如何在生成性主题活动中发展幼儿的独立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幼儿来自不同的环境,他们形成各自不同的需要、爱好、情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细心观察幼儿,注意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个案,尽量遵循他们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案例,让每一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他们的独立性。
1. 设计层次性发展目标。针对能力强、能力一般和能力弱的幼儿提出其相应的发展目标。例如,执教大班的一节主题活动“找春天”中的一节综合性活动《我是一名记录员》中,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种植角聊开了,原来他们发现墙角的一只蜗牛。谭晓艺小朋友说:“我养过蜗牛,它喜欢吃生菜的。”李艳说:“我也养过蜗牛,我还没见过蜗牛吃东西,但是我见过它是慢慢地蠕动的”……就这样,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气氛非常热烈,孩子们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们通过各自的了解、调查和各自的探索能力,感知科学的奥秘。教师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生成一系列主题活动,初步了解一些关于蜗牛的常识,知道蜗牛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充分感知蜗牛的外形特点,能用绘画、制作、亲身体验等方式来表征。孩子们都纷纷说乐意回去饲养蜗牛,探索蜗牛的特征。通过整合,我们生成了《蜗牛的便便》《蜗牛的食物》《蜗牛与生活》《勇敢的蜗牛》等课程。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目标,例如在语言活动《勇敢的蜗牛》的互动中,我遵循语言领域中提出的“发展幼儿语言的灌浆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喜欢说、勇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以及“鼓励幼儿清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针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各有差异,面对语言能力强、条理清晰的幼儿,我要求幼儿在理解故事情节、内容的基础上,能完整地复述故事内容,并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乐意参与角色表演,或者根据结局创编故事。对于一些语言发展稍微弱一点的小朋友,我要求他们能记住故事的情节并感受小蜗牛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就可以。这样一来,我就能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孩子,让每个幼儿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 设计层次性的材料投放。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材料的准备工作室非常重要的。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操作过程中的需要,我们必须纵观考虑材料投放的使用效率。例如,在设计科学活动“神奇的浮力”的时候,为了让幼儿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感知“沉”与“浮”的概念,充分调动幼儿的观察力和求知欲望,在操作中寻求探索的乐趣。我准备了回形针、鸡蛋、羽毛、树叶、塑料瓶等材料。幼儿在操作中分工合作,其中一名幼儿负责记录统计,其他的负责操作,并在操作中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了第一轮操作后,有些能力强的孩子还把原来的水加一些或倒掉一些再试一试,看看浮力是否一样。他们的探究欲望越来越浓,最后还提出,除了水,如果把换成汽油、醋、酒精,放同一样的物体,它们的浮力是否一样。孩子们就是在一次次的操作、记录、总结中寻求答案,感受探索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四)在生成性主题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刚接触社会,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有趣的、富有吸引力的,这个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点,必须引起教师的注意。在课程活动中,我们必须注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引导幼儿积极从事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活动,激发合理的猜想和想象。所以,每一次,教师都要细心思考:应该创设怎样的学习环境,构建怎样的课程活动,才能让幼儿更加全面,更加积极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总会围绕着身边发生的事情展开一些列丰富的想象,例如,“晴天为什么填空是蓝色的,而下雨又是灰色的呢?小鸟为什么会飞?小鱼为什么会游?我是从哪里来的?”等,教师在收集到这些问题后,不要着急去告诉他们答案,应该从幼儿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与孩子们一起探究,生成有趣的活动课程。在探索过程中,师幼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形成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在活动中用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让幼儿能够接受和理解这些事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发表意见,积累更广泛的知识,这也是教育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总之,生成性课程教学活动目的主要是以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并唤醒幼儿内心创造潜能为使命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课程活动中,教师必须相信幼儿,为幼儿提供引导式教学,通过对幼儿感兴趣事物的清晰判断,不断调整教育策略,启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实施活动过程中善于捕捉幼儿感兴趣的教育课题,使活动主题及时生成,从而有效地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2.
[2] 李季,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吴小琴.在生成性主题活动中发展幼儿主体性[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学报,2006(03).
[4] 宋志红.引发幼儿生成问题和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
研,2006(4):88-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