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刘冬梅
[导读]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刘冬梅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261400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语),它以其简洁的符号和直观的数据呈现出人类对现实生活的一些理性思考。然而我们的数学教学如果仅限于此,那么学科背后所具有的生活意义及包含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必然埋没在符号化的概念、命题之中,学生将完全不能理解和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体验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只有给予数学 “生活化”的温情,方能感受其理性的“温暖”。
         下面我就以《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做法。
一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学起源于问,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探索意识。
【片段一】
        导入环节:
        (出示情境图)阳光明媚的一天,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郊外举行野营活动,大家在野外尽情的游玩,他们约好午餐时要共同分享带来的食物,请看屏幕!谁来说一说,他们都带了哪些食物呢?
        生:有10片饼干,12个草莓,17瓶酸奶,7根火腿肠。
        师:面对这些食物,图上的小朋友打算怎样分享?
        生:有10片饼干,每人分3片饼干
        师: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的小朋友,真不错。(指着两个信息“有10片饼干,每人分3片饼干” )为什么这两个信息放在一起?
        生:它们都是关于饼干的信息。
        师:有道理,草莓打算怎样分享?
        生继续整理草莓的信息。师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同类信息放在一起。
        师:大家看,图上凌乱的信息经过这样的分类整理,就非常清晰了。下面请大家默读分饼干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吗?根据分草莓的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从上述片段可以看出教师首先借助野营的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自然地帮助学生再现平均分的场景,从而在复习“除法意义”的同时,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又在对信息的提取、分类、重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条理有序的思维习惯,激发他们的探索意识。
二 设计生活化的探索过程,发展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践、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为避免学生的畏难心理,我努力做到探索过程生活化,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展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能力。因此,我本着“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原则,将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植进“平均分饼干”的生活场景中。
        【片段二】
        探索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分饼干的问题,10片饼干,每人分3片,结果是分给几人呢?
        师:请大家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10个圆片,用圆片代替饼干,同桌合作,具体分一分,看看结果究竟是多少?
        学生活动,分圆片。


        师:下面哪对同桌到前面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1:(边操作,边解释分的过程)10片饼干,每人分3片,能分给3人,还剩1片。
        师:听了这对同桌的介绍,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吗?
        生2:为什么剩下1片?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也就是说为什么剩的这1片不能继续往下分了?
        生1:(解释)因为一个人要分3片饼干,剩的1片不够3片,所以没法再分了,就剩下1片。
        分的这个结果怎样在除法算式中表示呢? 自己试试看,把它写到一号作业纸上。
        展示学生出现的不同算式
        10÷3=3(人)   10÷3=3(人)还剩1片    10÷3=3(人)…….1(片)
        问生:你们同意哪种写法?为什么?
        生答(略)
        师:对,数学算式既要简练,更要严谨。为了书写方便,数学上统一用六个点“……”这个符号来表示剩余(板书)。余下来的1(板书:……1),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除法家族里又多了一个新成员,它就是……(生:余数。)
        上述探索片段展现了将“分饼干”的数学问题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然后又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生活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这一过程,学生先动手操作,再动嘴描述,然后质疑反思“剩下的1个为什么不能再分”,在观察、操作、质疑、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余数”的意义。
三 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应用,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性精神。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和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
        【片段三】
        师:同学们,秋天不仅是适合野营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是不是也有收获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吧。这是农民伯伯的收获,他们有些什么问题呢?
        出示分茄子、西红柿,分玉米的数学题目
        如果把一堆玉米平均分装在一些篮子里,每蓝8个还剩5个没法再分了。大胆猜测一下,这些篮子可能有多少个?学生根据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进行猜测。教师追问,最少几个?这时这堆玉米会是多少个?
        4、余数真是太有用了,有时妙用余数还能解决生活中更加有趣的问题呢。
        播放视频,“余数的妙用——周期问题”
        本课练习题的设计以秋天的收获为主题,本着“生活世界数学化”的原则,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孩子们在帮助农民伯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夯实数学双基,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有效提升了数学的思考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再运用”的积极性。
        回顾整堂课,学生经历了从“真实生活”走进“符号世界”,又将“符号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的过程,在“数学生活化”的教学中,数学变得“温暖”而“亲切”,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也逐步培养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